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乳山年鉴  >>  2007年  >>  农业

农业综述

2015-03-11 08:24:16

综  述

 

【概况】  2006年,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出发点和目标,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当年价)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农业19.95亿元,增长14.3%;林业0.3亿元,降低79.5%;牧业5亿元,降低6.4%;渔业14.26亿元,降低2.5%;农林牧渔服务业0.42亿元,与上年持平。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亿元,增长14.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35元,增长13.2%。市农业局被乳山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履行机关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

 

2006年乳山市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项         目

单  位

 数 额

比上年±%

一、年末耕地总资源

816735

0.3

常用耕地

690555

0.3

    其中:水浇地

410295

临时性耕地

126180

二、农业主要物资消耗

 

 

 

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小时

21056

3.2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1379

2.5

地膜使用量

1176

6.7

地膜覆盖面积

191730

4.7

农用柴油使用量

43759

3.1

农药使用量

2100

4.1   

    农用化肥使用量(按实物量)

106047

-9.4

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计算)

35163

5.3

三、乡村人口与从业人员

 

 

 

乡村户数

万户

18.31

-1.9

乡村人口

万人

47.57

-0.8

乡村劳动力资源

万人

29.58

0.2

乡村人口从业人员

万人

26.29

-3.6

  其中:农林牧渔

万人

11.43

-2.8

        工业

万人

4.96

-1.0

        建筑业

万人

2.90

6.6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万人

1.06

-7.0

        商贸餐饮

万人

1.94

4.3

        外出务工

万人

2.82

-19.4

        其他

万人

 1.18

-6.8

                                  (刘福田  邵进杰)

 

【农业综合开发】  2006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成绩。年内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万亩,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60万元,其中,乳山寨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8000亩,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18万元;午极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42万元。完成的主要工程有:修建排灌站11座、平塘7座、大口井36眼、渠系建筑物(含桥涵)145座、机耕路38.6公里、田间林网1.3万亩;开挖疏浚渠道50.4公里;安装节水设施灌溉面积5500亩。

年内投资27万元,对水毁工程进行修复,其中,修复平塘1座、节水管道500米、桥涵2座、机耕路12公里,疏浚渠道1.2公里。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了三方面:一是309国道高效农业产业带的培植。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域内309国道沿线的冯家、下初、午极、育黎、诸往、崖子六镇,为全市高效农业产业带,年内各镇发展优质水果5万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开展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培训,让农民学到科学用肥、合理施用农药知识,增强广大农民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年内,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20.3万亩。标准化生产,杜绝或减少化肥、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扩大高产优质农作物栽植面积。年内,全市高产优质花生、大姜、芋头、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高产优质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达22万亩;高产优质水果栽植面积达6.9万亩。

 

【农资打假护农】  2006年,为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农业局根据全市农业和农村特点,采取打防结合方式,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宣传国家有关保护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农资经营户的法制意识。同时,会同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手开展化肥、农药、种子市场检查,对伪劣农资进行查处,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200人次、车辆200台次,检查农资经营网点700个,抽查各类农资品种30个,查处问题严重的农资网点2个,查获各类伪劣农资产品500公斤。对违法经营农资网点,立案处理2起,结案2起,立案值2.3万元;对2家违规经营农资点,责令限期改正,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农村能源建设】  2006年,结合开展建设新农村活动,全市积极推行农村能源建设。通过采取“农户每新建1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且配套改厠、改圈的,市财政给予1000元补贴;建成30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市财政每个给予2000元补贴”的政策激励办法,增强了农民建沼气池的积极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进展迅速,仅南黄镇南黄村就建沼气池100个,成为乳山市农村建沼气池示范村、威海市农村建沼气池示范点。年内全市建沼气池1000户。至2006年底,全市已建沼气池7600个。使用沼气的农户,既节省了柴草,又方便卫生,还可利用沼气废渣肥田且无公害。

(刘同清  刘东刚)

 

【新农村建设典型选介】

车村村——借力发展强村富民  乳山寨镇车村村有470户、1290人、2000余亩耕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立足村实际,大搞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借力发展强村富民。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0%。该村原来是一个无区位优势、无发展基础的村,为寻求发展,从2004年开始,以招商引资方式,借外来的“和尚”念自己的发展经。青岛六合饲料公司要投资8000万元,在胶东地区建一座高档次、大规模的种鸭场。该村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青岛,通过一位在青岛工作的本村人,与六和公司取得联系。此后,邀请公司领导三次到村实地考察,该村的诚意与和谐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投资方,使投资方决定将项目落在该村。引项目是为民谋利,盖厂房同样不能让群众吃亏,建种鸭场需占地140亩,为确保群众利益,村里在投资方给村民补偿费的基础上,又拿出资金对村民进行补贴,争得了村民的支持,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建设。2006年,投资方的种鸭一场已建成并投产运营,二场和孵化场正在抓紧建设中,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吸纳村闲置劳力60人,年增加村民收入70万元,村民既可不出村务工挣钱,又不耽误农业生产。过去,该村农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出力多,收入少。为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村里大搞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和引导农民多栽果树和葡萄,让农民增收致富。针对新果农不懂“果”的管理技术现实情况,发动全村苹果、葡萄种植能手,与新的果农结成帮扶对子,传授指导喷药、剪枝、施肥等管理技术,有效提高了全村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也融洽了邻里关系,在全村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良好风气。抓住镇上建高酸苹果基地的机遇,发动村民大面积种植高酸苹果,并邀请鲁菱果汁有限公司及镇果树站技术人员,到村进行技术指导,让高酸苹果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兴产业。为扶持发展水果业,村里规定,凡新栽植苹果、葡萄的,其苗种费用全部由村里负担,土地承包费用减半,并每亩补贴50元;发展大棚种植的,免收两年的土地承包费,且每亩给予1000元资金补贴。这些优惠政策,调动了全村农民发展果业的积极性,新栽苹果达600亩、葡萄250亩,果业年收入达350万元。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该村积极搞好产业配套,筹划新建一座葡萄加工厂,已筹措到建厂资金30万元,厂子建成后,可原地消化葡萄原料并安置劳力50名,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万元、集体收入20万元。为改变村容村貌,建好便民设施,该村筹措资金70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硬化、美化,安装了路灯,设立了垃圾箱,修复了废弃已久的饮水工程,使群众重新吃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修建平塘1座、2500米长的排水沟1条,解决了300亩耕地的灌溉和500亩泊地的排涝问题。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配备了娱乐设施;对村卫生室进行改建,配齐必需的医疗器械;投资6万元购置60马力拖拉机一台,村民耕地每亩减免20元。偿还了历史债务10万元,甩掉了贫穷帽子。

北地口村——心系百姓苦干实干谋发展  地处龙角山水库上游的崖子镇北地口村,有304户、890人,是一个库区、山区村。自2002年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一心一意想干事,扎实苦干办实事,短短4年时间,使该村由一个“老大难”村变成全镇的先进村。2006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过去,由于该村基础条件差,欠外债40余万元,村民人心散,“两委”班子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社会治安混乱。党支部新班子成立后,恪守“治穷必先治散、治散必先治乱”的理念,从加强土地管理、治安管理入手,进行综合治理。对过去被所谓“有能耐”的人抢去耕种的150亩退滩地,全部收回集体,并采取公开方式重新分配,得到群众赞扬。针对村治安混乱问题,对原治保员进行民意考评,任用认真负责、敢管事的人,撤销不负责、不敢管事的“混事”人,并对新任用者实行奖惩考核,调动治保员的工作热情,由此使村风正了、老百姓气顺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在经济发展上,该村依据实际,做好“借政策”“借帮扶”“借内力”的文章。“借政策”,就是根据上级一系列鼓励扶持库区村发展的政策,积极与市交通、水利等部门联系,得到资金支持,用支持的资金修建起一条长2400米、宽5米的进村水泥路,为村民通上自来水。“借帮扶”,就是借助上级部门包村扶贫,用包村单位帮助的6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发动群众修建起长20米、宽5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桥。“借内力”,就是发动村民靠自己努力搞发展,将村500亩山峦,以每亩4元的价格向村民发放承包,组织引导村民搞山区开发,栽植板栗、大枣等干杂果400亩,苹果100亩,使昔日的荒山变成“聚宝山”。在用地等方面给予村民支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和蔬菜生产,发展养猪大户2户、养鸡大户1户,全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园地。在新农村建设上,围绕改善村容村貌、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对村内400米长的主街道进行硬化,对“三大堆”(粪堆、草堆、土堆)进行集中清理,投资1万元在村主街道两侧修建起花坛,安装了路灯。投资3万元修建起长200米的河坝。为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投资1万元将一闲置房屋整修成村卫生室,并通过集体给予补贴的方式,引导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全村参保率达90%。

宅口村——扬长避短多元发展  宅口村位于市区南部,有230户、710人。2006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7209元,获“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威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村党支部被威海市委表彰为“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村针对土地已被征用,紧临开发区的实际,扬长避短,多元发展,先后成立起润泽建筑公司、润泽房地产开发公司两家企业,承接标准厂房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为实施多元发展,先后投资500万元建起53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宿舍楼,面向区内投资企业及外来职工出租,仅此一项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投资500万元建起容量2000吨的气调保鲜冷风库,成立起润泽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果蔬的储存及销售业务,年储存销售业务额4000万元,上缴税金50万元;投资1200万元建起总面积1.32万平方米的纸箱包装厂,进行果蔬食品外包装,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通过多元开发,村集体经济由2000年的70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5000万元。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好事。一是给村民发放生活补助、交医疗保险。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领取生活补贴,2006年每人1000元。每年向每位村民发放面粉200斤、大米50斤。集体出资为村民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二是建老年公寓。投资1200万元建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集老年公寓与商厦于一体的大楼,与“家家悦”超市达成出租一层楼的协议,用租金保障老年公寓的正常运营。三是实施旧村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规划在5年内完成旧村改造,预计总投资2.1亿元,建设36幢居民楼,并对居民小区进行高标准硬化、绿化和亮化,配套建设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为村民营造整洁优雅的居住环境。

流水头村——靠兴办项目强村富民  诸往镇流水头村有551户、1564人、2198亩耕地、1609亩山峦。近年来,该村积极兴办项目,促进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一是依托资源优势上项目。该村地处诸往镇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全村有水果200亩,年产水果60万公斤,且果质优良。根据这一优势,村委成功引进新加坡复发中计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起志成果品有限公司,年储果品3000吨。这一项目的引进,不仅解决了果品销路问题,而且还可为农民年增收200万元。二是依托区位优势上项目。该村地处309国道与流(水头)崖(子)路交汇处,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丰富的条件,积极招引和创办加工贸易项目。村党支书于京春带头自筹资金500万元,建起春盛制衣有限公司,搞起了服装加工。受其带动,村“两委”其他成员也纷纷托朋友、找关系、寻路子,招引客户到村投资办厂。相继引进投资300万元的大顺手套加工厂、投资400万元的正大皮革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的建安服装厂等10个加工贸易项目,安置600人就业,年增加农民收入400万元。

徐家村村——凝聚民心治乱图变  冯家镇徐家村村有640户、1700人、2438亩耕地。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该村坚持创新求变,艰苦创业,全力发展村级经济,努力改善村居环境,使群众生活稳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2元。一是抓整治凝聚发展合力。该村过去由于党支部软弱无力,村风不正无人管,曾是个让人“提起来就摇头”的后进村。村集体130间房子长期无偿被人占用却无人问、无人管,村里打架斗殴不断,社会治安差。2004年新的党支部班子组建后,从治乱抓稳定入手抓村务整顿,坚持思想工作与司法介入相结合,对非法占用村集体财产的行为进行整治,收回了被占用的全部集体房产,并通过理顺房产租赁手续,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同时,与镇派出所联手对违法乱纪的行为人进行惩处,正村风、民风,凝聚人心,形成全村发展的合力。二是抓种植养殖业促经济发展。该村山多、地多、草多,适宜搞种植、养殖业,村里将闲置的库房以优惠价格出租给村民,扶持他们搞禽、畜和特色动物养殖。同时,鼓励村民在村边集中建养殖场,发展起肉食鸡、奶牛、狐狸等养殖大户50户,年户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三是搞加工贸易增加农民收入。先后引进锁具加工、面粉加工、木箱加工、电子元件加工等项目,吸纳村剩余劳动力230人,从工人员年均收入7000元。四是抓村居环境改善。过去,该村村居环境脏、乱、差,为建设文明、整洁的村居环境,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多方筹资进行村居环境整治,对村主要街道两侧的草堆、粪堆、垃圾堆,以及乱搭乱建的车棚、猪圈和小菜园进行清除治理,对影响主街道环境的破旧房屋,通过房屋置换或适当补贴等方式予以搬迁拆除。在改造村居环境中,为节省村集体开支,村“两委”成员想方设法找门路、拉“赞助”,筹措资金40万元、水泥200吨、各种树苗800棵。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车的出车,有劳力的出劳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村居环境改造任务,并硬化起长1300米、宽6米,总面积7800平方米的水泥大街,还整修河坝3500米。

高家屯村——新能源催生新发展  南黄镇高家屯村有310户、860人、1860亩耕地。该村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抓生产不忘创优环境,建强村不忘改善民生,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全村群众谋富路奔小康的同时,深入实施“百户沼气建设工程”,催生村经济新发展。一是抓示范引导。过去由于村民对沼气接触少,大部分人对建沼气池意义认识不足,并对安全问题存有顾虑。为帮助群众提高认识、克服顾虑,调动建沼气池的积极性,该村邀请市能源站技术人员,到村讲解建沼气池的好处,并当场解答有关问题,引导群众算经济账、环保账。组织群众到沼气建设先进村南黄村实地参观,观看沼气使用情况。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率先建起18座沼气池作为示范,使村民认识提高,顾虑消除,有130户村民申报建沼气池。二是抓科学施工。主要做到“三统一”(统一挖池、统一备料、统一标准)和“多头并进”,以保证村民早日用上“绿色气”“放心气”。由村租赁施工机械,直接将所挖土方运至村外;由村统一购买建沼气池建筑材料,有效杜绝因群众不识质、不懂行,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价高等问题的出现;由村组成12人的工匠施工队伍,按标准统一组织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立足各户实际情况,细化分工协作,把施工队伍分成三个小组,两组负责砌筑胎模,一组负责后续工程,前面砌模,后面跟进,既有效保证工程按期完工又保障了工程质量。三是抓后续服务。为保证建起的沼气池长久有效使用,印制了使用手册,发放到户,做到村民对沼气的使用随时有“指南”。同时,村里成立沼气维修服务队,沼气出现问题,免费上门维修,确保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沼气池的建设,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该村是果业大村,沼气废渣是优质的农基肥,对果树生长、保证水果质量甚为有益,促进了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71元。

河南村村——靠养鸡走上致富路  下初镇河南村村有601户、1650人、2800亩耕地。近年来,该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以建设“富民新村、经济强村”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业“两轮”齐驱转变,靠养鸡走上富裕路。刚开始,由于群众对养鸡的好处认识不足、养鸡的知识缺乏,心存顾虑,养鸡积极性不高。为打开局面,村“两委”利用广播会、村民大会、宣传栏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养鸡的好处,引导群众算经济账,并组织群众外出参观2次,让群众亲眼目睹养鸡致富的现实景况,聘请畜牧技术员到村传授饲养知识。通过引导,村民提高了对养鸡致富的认识,消除了顾虑,家家户户养起了鸡,其中,建起养鸡4000只以上的大棚20个,大棚肉鸡存栏量达10万只,年出栏量达40万只,年增加农民收入300万元。为提高全村肉鸡养殖的层次和水平,村委统一规划30亩荒山建养鸡基地,既远离村庄减少污染,又在基地周围栽植各类树木,形成天然的防疫屏障,减少鸡病的发生。基地按照“谁入驻、谁建舍、谁受益”的原则,由入驻农户根据自己的养殖规模建造鸡舍,村集体负责通水、电等设施,使基地成为肉鸡养殖的集中区、样板区,集机器配料、喂料、喷水于一体。村委牵线搭桥,与牟平外贸、仙坛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达成“产销一条龙”合作协议,以低于市场价提供饲料与鸡苗,以保护价收购肉鸡产品,既降低了养鸡成本,又在产品销售上给养鸡户吃了“定心丸”。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2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

吴家屯村——发展特色种植基地致富  徐家镇吴家屯村有199户、521人、920亩耕地。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基地,使农民走上致富路。2006年,全村种植大棚蔬菜、无核葡萄600亩,仅这两项年收入就达170万元。过去,该村主要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低。为改变这一状况,村党支部决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动和引导农民多种经济作物,建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外出参观考察、邀请莱阳农学院的专家到村指导论证,将经济作物种植确定在产量高、价格稳的无核葡萄和大棚蔬菜上。为鼓励和扶持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委为种植无核葡萄、大棚蔬菜的村民免费供应葡萄苗木,免收三年土地承包费。为引导村民种植无核葡萄、大棚蔬菜,村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种植。在干部带动下,全村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仅无核葡萄种植就达260亩。为提高村民种植无核葡萄、大棚蔬菜技术,该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种植大户到寿光等地参观学习10次,聘请市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当顾问,定期到村举办技术培训班20期,使村民们掌握了种植无核葡萄、大棚蔬菜技术。为打造“生态绿色食品”品牌,全村无核葡萄、大棚蔬菜全都采用无公害管理技术,无核葡萄通过了省农业绿色食品中心“无公害葡萄产品认证”,葡萄价格每公斤提高1.6元。依托致富网,连接大市场,是该村的最新做法。该村是市“党员远程教育”示范村,远程教育网建起农民致富免费网吧,全天候为村民提供上网服务,学习种植特色农作物技术,掌握和发布种植信息、产品销售信息。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蔬菜与水果等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和出口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该公司从互联网上看到吴家屯村发展特色种植基地的信息后,派专人从上海到该村进行实地考察,并与该村签订种植100亩美国红箭辣椒的协议,仅此一项全村年增加收入20万元。2006年,该村又与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市农业局联合组建“吴家屯村蔬菜经济联合社”,成立“圣山果蔬有限公司”,注册了“圣山果蔬”品牌商标。还通过网络渠道与大庆石油管理局下辖的公司以及平邑、淄博等地的几家大企业建立起果蔬生产销售合作关系,其中与大庆石油管理局下辖的公司,联合投资120万元建果蔬仓储气调库,进一步提高果蔬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金港村——靠海“吃”海兴业富民  海阳所镇金港村有126户、352人,滩涂面积420亩。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优势,做活滩涂文章,因“滩”制宜,大力发展以杂色蛤养殖为主的特色滩涂养殖业,全村有95%以上的农户从事滩涂养殖,走出一条靠海“吃”海、借滩富民的新路子。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34万元,其中滩涂养殖收入780万元,占总收入的93.5%,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其中95%以上来自滩涂养殖业。该村近海临滩,历史上滩涂就出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杂色蛤,有较好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产蛤区域面积小、产量低,一直形不成规模,村里有特产却形不成产业,群众守着“金滩”却不富裕。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逐步认识到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确定把杂色蛤养殖作为增收富民的特色产业培育。有了方向,定了就干,他们先是将适合养殖的滩涂按人口分滩到户,又通过推广人工育种播苗技术,引导全村群众逐步走上杂色蛤养殖致富之路。1999年,该村杂色蛤滩涂养殖面积达300亩。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滩涂养殖产业,从1999年开始,该村把眼光放在挖掘资源潜力、扩大养殖规模、膨胀产业发展上。针对部分村民由于滩涂养殖杂色蛤投资较大,思想有顾虑,不愿冒风险,不舍得投大钱的实际,先从村干部做起,扩大养殖面积,加大资金投入及种苗投放量,当年就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亩产量翻了一番,亩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实惠,打消了顾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全村有110户村民从事杂色蛤养殖,不仅本村420亩滩涂全部得到开发利用,尝到甜头的村民还承包了周边村的200余亩滩涂,使养殖面积达到600余亩,基本形成“家家搞养殖、户户发滩财”的良好局面,养殖业走上特色化、科技化、规模化轨道。为解决杂色蛤夏季成活率较低的问题,在科技人员指导下,通过积极探索,做活播种、采收时机文章,变过去春季投苗、秋冬采收,为秋季投苗、春夏采收。仅此一变,使杂色蛤存活率由过去的50%提高到80%以上,养殖效益大增。为从根本解决杂色蛤夏季死亡率过高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多次请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指导,攻克难关,并采取压沙、翻滩等方法加以解决,取得成效。在重视科技服务的同时,村委还积极为养殖户提供种苗信息服务,每年在投苗前期都组织人员北上辽宁丹东、南下福建厦门等地,对杂色蛤种苗的规格、质量、价格等进行反复考察和对比,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群众,使群众采购的苗种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成活率高。特色滩涂养殖业的发展,使该村群众增收致富,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集体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近年来,该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办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通上自来水,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民,给予15%的保费补贴。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