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乳山年鉴  >>  2008年  >>  农业

综述

2015-03-11 08:55:19

【概况】  2007年,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任务为工作出发点和目标,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当年价)46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20.98亿元,降低1.5%;林业1.2亿元,增长289.17%;牧业5.89亿元,降低7.7%;渔业17.36亿元,增长8.06%;农林牧渔服务业0.51亿元,增长22.54%。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17亿元,增长15.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860元,增长13.67%。

 

2007年乳山市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项         目

单  位

 数 额

比上年±%

一、年末耕地总资源

818569

0.1

常用耕地

691497

0.1

    其中:水浇地

431800

5.2

临时性耕地

127072

-

二、农业主要物资消耗

-

-

-

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小时

21068

0.1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1350

-2.1

地膜使用量

1135

-3.5

地膜覆盖面积

179280

-6.5

农用柴油使用量

42238

-3.5

农药使用量

2060

-1.9   

    农用化肥使用量(按实物量)

96180

-9.3

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计算)

29379

-16.4

三、乡村人口与从业人员

-

-

-

乡村户数

万户

18.25

-0.3

乡村人口

万人

47.29

-0.6

乡村劳动力资源

万人

26.8

-9.4

乡村人口从业人员

万人

24.55

-6.6

其中:农林牧渔

万人

9.82

-14.1

        工业

万人

4.88

-1.6

        建筑业

万人

3.16

9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万人

1.51

42.5

        商贸餐饮

万人

1.98

2.1

        外出务工

万人

2.82

-

        其他

万人

 0.38

-67.8

                                  (刘福田  邵进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化调整更趋优化。坚持把苹果、花生、大姜、茶叶、萝卜、葡萄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年调增经济作物5.1万亩,进一步巩固了崖子苹果、白沙滩大姜等特色产业板块优势,初步形成了沿“309”国道高效果品经济带、“青威”路沿线蔬菜经济带,共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进。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抓农业,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培育,新增威海市级以上农字号龙头企业8家,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个,形成了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三是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深入开展以农产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全年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10个,新发展标准化基地8万亩,追求产品质量、重视食品安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兰红玲)

 

【新农村沼气建设】  2007年,全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措施,大力提升农业生态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民政策。农村沼气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补贴之中。即:农户每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且配套改厕、改圈的,市财政给予1000元补贴;建成30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市财政每个给予2000元的补贴。年内,全市的农村户用沼气池突破4000座,沼气技术人员达200人,并有80人持有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持证技术人员超过国债项目管理规定的要求,全市沼气建设技术力量位居威海市各市区前列。

(刘同清)

 

【农业综合开发】  2007年,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争取项目3个。一是产业化经营项目,由华隆(乳山)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在冯家镇新建花生加工生产线,设计规模为年加工花生3000吨,项目总投资600万元。二是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由下初、冯家、午极三镇组织实施,总投资675万元。主要工程包括:修建拦河坝1座,修建排灌站9座,新挖平塘3座,新打大口井8眼,修复配套平塘5座、大口井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公里,开挖疏浚渠道52公里,埋设节水灌溉管道42公里,建桥6座、涵150座,维修塘坝2座。三是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项目,由乳山寨镇、午极镇两项目区组织施工,总投资75万元,主要是对老项目区的水毁工程进行修复,其中,维修平塘2座,大口井3眼、节水管道4.81公里、桥涵47座、河坝5处、机耕路25公里,疏浚渠道23公里,植树3000株。上述3个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威海市以上财政拨付资金720万元,市配套资金80万元,自筹资金550万元。

(刘东刚)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2007年,市农业局继续承担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经过市土肥站和市农技站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项目实施取得较好成绩。年内,共完成土样采集4204个,完成农户调查表4204份,完成率均为100%;完成3704个土样的ph值、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测试工作,共获得数据1.85万个;完成20处“多种因素、多次重复”试验及总结工作,完成校正试验22处;累计发放施肥建议卡7.2万份,入户率100%;配方施肥应用面积70万亩,其中配方肥使用面积2.75万亩;累计培训镇级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农民1.1万人次;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项目要求专款专用。项目通过了省农业厅组织的阶段性验收,居全省项目实施县(市)前列。

(李海涛)

 

【新农村建设典型选介】

  南唐家村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富裕新村 乳山口镇南唐家村共740户、1735人,耕地面积1996亩。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全干部群众,围绕上项目促就业、搞调整育特色、抓环境谋和谐的工作路子,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年内,全村经济总收入2390万元,人均纯收入7100元。该村是乳山口镇的大村,村里过去闲散劳力较多,虽然也有几个零星的小型加工企业,但规模小、效益差,从业人员有限,大部分闲散劳力只能外出打工。为改变这一落后现状,新一届两委班子组成后,从两方面入手加大招商力度:一方面,主动对接,细致服务。从上门服务入手,组织两委成员主动到企业了解情况,帮解难题,使村企、民企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为进一步调动来村投资企业的积极性,村里规定凡是到村投资的企业,各种手续的办理村里一律专人全程陪同。真诚服务赢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许多客商纷纷表露投资意向。另一方面,构筑载体搭建平台。为给企业“落地”发展提供空间,南唐家村先后投资500万元,在村南专门开发整理了一块闲置地作为项目承载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到位,确保引进的项目,能尽早开工。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先后引进了阳光包装、振华水产、诚实体育用品、东亚亿鑫等7家加工贸易企业,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安置劳力400人。该村一直有滩涂养殖、禽类饲养、果品种植的传统。为形成发展规模,首先,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村里组织养殖户外出参观,引导群众适当减少低效的养殖品种,把牡蛎、虾蟹、缢蛏等产值高的海产品养殖作为发展方向,几年来仅缢蛏养殖面积就由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400亩,年可增加农民收入700万元。其次,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该村在村外专门规划设立了养殖小区,聘请专业科技人员进村指导,组织养殖户培训讲座,着力发展特色养殖,小区内已集中猪、鸡、狐狸、貂等规模养殖户20户,年增加农民收入100万元。其三,大力发展优质作物种植。南唐家村结合本村实际,引导群众发展黄金梨、葡萄、西瓜、大姜等经济作物600亩,人均增收1万元。该村在招引项目、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村民福利改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塑造村强民富新形象。年内,投资160万元,完成路面硬化1.5万平方米,修砌排水沟7000米,安装路灯36盏,栽植绿化树木1200棵,粉刷外墙1.3万平方米。随着村集体经济的逐步好转,村党支部把为民办实事、为民谋福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每年出资1.7万元为村民交纳合作医疗保险金,投资5万元高标准改造了村幼儿园,对每个中小学生家庭每年补贴200元车费,出资6万元新建洗浴中心,出资80万元购置体育健身器材,铺设400平方米的健身娱乐广场,建起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中心卫生室,组织群众成立140人的秧歌队和腰鼓舞蹈队。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正甲夼村治乱治穷谋发展午极镇正甲夼村地处乳山与牟平交界处,全村共560户、1400人,拥有耕地3500亩、山岚1.1万亩,是过去全镇有名的穷村、乱村。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民情,坚持治散治乱拔穷根,一心一意谋发展,由一个“老大难”村变成了先进村。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80元,成为乳山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先后获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威海市党建工作先进村等称号。前些年,该村“两委”班子形同虚设,村账目混乱,上访告状不断,群众极为不满。面对这一状况,新班子上任后,经过深入调查,决定治村先治乱,从群众反响比较大的几件事抓起,重树“两委”班子威信。一是偿还欠账破难题。新班子上任前,村里欠债70万元,新班子坚持每年筹措资金还账,基本还清了村里的欠账,得到了村民的拥护。二是民主公开定决策。村里的收支账目全部向党员群众公开,上级的政策和村里的大事及时公开。涉及群众和集体利益的重大问题,坚持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表决的形式决策。三是敢于碰硬拔钉子。在村街道路改造中,村“两委”不怕硬,不服软,耐心细致地做好拆迁“钉子户”的工作,保证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引领群众致富,村“两委”通过考察村情,决定把苹果种植业作为强村富民主导产业来培育。为引导村民发展苹果业,扩大苹果种植规模,村干部带头承包。全村苹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800亩,迅速发展到1800亩,人均达1.3亩。年内,全村苹果产量达4500吨,收入1400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同时,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引进发展农业项目,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广泛联系,引进了吉林农业大学租赁村里土地发展蓝莓种植项目,发展蓝莓600亩。环境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最见成效,也最能赢得民心。坚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投资10万元,种植黑松11万棵。为解决资金投入难题,村里积极争取上级帮扶单位支持,协调包村单位提供帮扶资金70万元。年内,全村绿化面积达2.9万平方米,路面硬化率达90%,安装路灯22基。同时投资5万元建起中心卫生室,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市委办公室综合科)

大龙口村搞好调整奔富路诸往镇大龙口村位于诸往镇西部,全村共700户、1840人,耕地面积3500亩。近年来,该村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做文章,踏上了一条山村致富路。该村以前主要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百姓手有余粮、兜无余钱,生活一直不富裕。围绕富民强村,村党支部经过细致分析论证,决定发展果业种植。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产业的行情。果业种植虽然是老产业,但近年来发展一直不错。从北部一些乡镇和农村的经验看,果业种植不仅不落伍,而且越发展越红火,果品市场销售价格持续走高,说明发展果业种植有利可图,苹果种植业已经成为农村特别是北部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把握本村的地情。邀请专家到村现场察看,仔细分析后认为,该村基础条件与其它果业种植大村相比,无论是土质还是气候等条件都适合发展苹果种植。三是摸透百姓的心情。该村以前就有100亩苹果园,但由于品种老化、管理不善,结果率与经济效益都不高,因此许多村民都认为苹果种植行不通。对此,村里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逐步认可发展果业种植这条路。另一方面,发动村两委成员及先进党员,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使村民真正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果业种植是当前脱贫致富的捷径。该村在发展果业种植中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立足实际上规模。在计划发展果业种植之初,该村就在大龙口河沿岸规划了1100亩地,专门用来发展果业种植,全村700户群众每户平均1亩多果园,力求连片成块,形成规模,真正打牢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高点定位选“名优”果品。经过专家的参谋指导,选定了栽植优质品种果树“烟富三”,果品全部用于出口,盛果期预计年可实现增收800万元,每户增收过万元。为保证苗木质量,村里筹资20万元购买了苗木,无偿提供给群众,统一指导栽植,栽植面积100亩,预计2008年春季可以全部栽完。三是培育龙头带基地。村里通过招商引资的途径,新建一座2000吨的气调库,解决果品旺季储存与销售问题,进一步延伸特色果业发展链条,全面增加收入。为解决发展果业所需水源问题,共发动村民捐款200万元用于流域治理工程,组织村民义务兴修水利,年内,共疏理河道6公里,加固河坝2.5公里,建设拦河坝33道,蓄积水体10万立方米,将全村3500亩耕地全部纳入有效灌溉范围,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