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专文
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王玉阳行道踪迹初探
2015-03-12 16:01:41
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开派于昆嵛山地区的全真道,以其特有的教义和戒律而惊动了朝野,在当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探讨这一时期的道教活动,对于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笔者数次上昆嵛山,对该地区的道教遗址做过一些调查,掌握了一批资料。其中,对在乳山市圣水岩玉虚观修炼的全真教嵛山派创始人王玉阳的行道踪迹涉及颇多。现仅就自己所及,对其生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诸方面做以探索。
关于王玉阳的详实记载,过去所见甚少,而志传俗说,又庞杂不一,现综合有关碑、传、记等资料,将其行道踪迹略述如下:
王玉阳,名处一,字玉阳,道号玉阳子。宁海州(治在今牟平,旧辖今文登、乳山、威海、荣成、烟台、福山等地)人(现乳山市冯家镇人),金皇统壬戌(1142年)三月十八日生。相传儿时游戏于昆嵛山中,遇东华帝君(即王玄甫,全真道尊为北五祖第一祖师,有说本名“李亚,字元阳,号小童君,春秋时人,”于昆嵛山烟霞洞结草庵自居,“篆其额曰东华观”。世称铁拐李祖师——笔者注),授以道要,“七岁死而复生,由是知人生死……”“人妻之,不允”,遂与母周氏皆学道。初师唐仙姑于昆嵛山,一日姑曰:“我非汝师也,关中高人将至,尔可师之”。言毕,“姑即羽化”。金大定八年(1168年),王重阳(七真人师)果自陕西来,请为弟子,与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学道于昆嵛山烟霞洞。“得师授正法三十六”,为重阳法传弟子。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率马、谭、丘、刘四子西游,留玉阳居昆嵛山,后徙铁槎山(今荣成槎山)云光洞修炼,“常临危岸,翘足驻之,不移者数日,人号铁脚仙人”。居云光洞九年,“炼成正气,战退魔军”,遂遨游齐鲁,大行其术。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金世宗召见,有僧徒怀嫉恨心,企图加害,请帝赐鸩酒(毒酒)验其是否真仙。与之,“持杯尽饮”,再与之,又尽饮,连赐三杯,“终莫能害”。帝“见不可杀,悔怒而逐谗者”。召玉阳于内殿,“赐之金冠、法服”,“延问修真之道”,给三品俸,命居天长观(天长观即今北京白云观,是金代最高级别的道观,王玉阳来之前原为太一道住持——笔者注),“未几,恳求还山”,遂于圣水岩(在今乳山市冯家镇东北)结茅修炼,创立全真教嵛山派。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复遣使来请,玉阳谓使者曰:“来之晚矣,顾不及得见圣颜”。行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哀诏果下。自此东归,“更不复出”。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又请,“凡所应所,无不时中”,章宗叹赞不已,赐《道藏》一部,驿送玉虚观。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遣近侍以安车宣于内阁,问养身、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玉阳均以雅对,“妖沃帝心,嘉叹诚实者久之,……特旨赐紫衣,号体玄大师,……命内侍传旨:‘先生处山林无积贮,从来礼仪物我为代出’。改崇福院为永寿观,令师处之,……阅月,特旨住持修真观”,主掌教事,于陕西终南山建祖庭,牒敕圣水庵为“玉虚观”。戊午年(1198年)秋,“辞以亲老之归山”。是年,正值门人构殿,岩侧有一巨石,飞出数丈,登览者无不畏惧。一日,命弟子凿去,众徒锤钎竞举,连击数日,顽石未去毫米。玉阳笑曰:“尔等何能办此”,登巅运气,连锤三击,其石即坠,声若雷鸣,遂凿洞于石壁,亲题“圣水岩”及“玉阳洞天”诸字,字大盈尺,古朴苍劲,至今犹存。玉阳自主掌教事,广招门徒,度道士“独逾万数”,“门人居天下者三之二”,后有建树者,多出其门。居圣水岩三十余年,五次受帝王召见。其术能“愈疾起死,预知未来,踣盗碎石,召雨摇峰”。主张清静无为,割断尘缘;修心养性,悟真返本;保气养神,修炼内丹;“契自然之妙,敛之于已”。邱处机有诗赞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时时谈祸福,征验默通神”。行道多在山东,偶去燕(河北)、陕(陕西)、亳(安徽)、豫(河南)游说。兴定丁丑(1217年)四月十三日,谓其门人曰:“群仙约我去矣”,沐浴冠衣,拜上下四旁而逝。卒年七十又六(陈垣先生《道家金石略》说卒于兴定末年,即1222年,81岁,待考)。
平生“唱道偈颂,文字颇多,已播尽四方好事者之口”。有《云光集》《清真集》《五言长韵金丹诗决》《灵光集》《西岳华山志》等问世。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六百余篇,被收入《道藏》,现仍存。
以上记载,虽带有一些神奇幻怪的色彩,但从众多碑记资料中可以看出:王玉阳在修身、养性、规仪、治国、医学、方术、气功、文学及书法诸方面,造诣颇深,是金代道术高超、影响极大的全真大师。
过去,论全真道者,往往忽视了王玉阳在创立、传播、发展全真教教规、教义、教派的历史作用,而把邱处机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夸大到了极致。固然,邱处机在元代初期把全真道推向了鼎盛时期,但在邱处机去世后的较短时间内,他的门徒们变通甚至背弃了全真道初创时的“三教合一”“去奢从俭”等行道宗旨。他们依仗蒙古权贵的支持,一方面大兴土木、扩建道观,另一方面却抢占佛寺,毁灭释迦佛像,甚至倚“钱财壮盛”“取媚人情”,干出了“惑乱臣佐”“便欲管通僧尼”等不轨行为,结果导致了全真道在贵盛不久就遭败落(当然,造成全真道地位下降的原因还有其它方面,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尚待另论)的局面。王玉阳则不然,他是以苦修奇行、道术显赫来赢得朝野重视的。在王玉阳的行道生涯中不难看出,尽管他在一生中多次受帝王恩宠,但每获召见赐赏,他都以“恳求还山”“以亲老之还山”请求东归。就连他的弟子为其“易庵为观”时,他都不满地说:“至道之人,旁日月而挟宇宙,观天地而俯万物,尚何以居处累耶?况乎易庵为观,不几于昔以我为牛,而今以我为马也,且我之素风乞子耳,两朝恩赐名观,退托尚不欲受,直以山林云霞而为乐地,若之何为?甚无为也。”道出了王玉阳不图安享富贵,甘愿清修苦行的修道主张,这与全真道初创时“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的“去奢从俭”教律同出一辙,说明王玉阳是全真大师中恪守教规戒律的正统人物。虽然他几次为金主讲道设醮,但其主要用意是利用金代统治者的支持和信任,达到传播汉民族的文化思想,团结教化道俗及社会各阶层,确立其教派在当时社会上的重要地位之目的。由此可见,王玉阳在金末为继承和发扬全真道的修道宗旨,扩展全真道的影响和势力,促进其教派壮大兴盛,甚至在“金狄乱华”民族危亡之际为传播弘扬汉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都起过重大作用,他是全真道由衰向盛过渡时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历史功绩在当时不在邱处机之下。后来的文人墨客对邱处机有过多的赞誉,这与邱处机以七真人中最后在世的一位老道士的身份出现在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上有关。这种赞誉多一点,也是不足为怪的。
当然,任何一个宗教派系的存在和发展,除了其教义、律旨和主张能取得社会的认可和崇尚以外,更重要的一条则是其能否获得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全真道嵛山派开派之际,山东地区正值金、蒙古、南宋三家角逐之时,整个社会动荡不定,人民处于战乱杀戮之中。据史书记载,本地“当金末大乱,濒海盗贼尤炽,千万为群,啸聚林谷,猎人充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土著旧户,十不剩一”。正是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社会条件下,王玉阳组织和创立了全真教嵛山派,使其教派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了朝野的重视,其创派之艰,传道之难,号召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全真道嵛山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创建的,该派的创始人王玉阳自创立嵛山派后,居圣水岩三十年,是金代在昆嵛山地区修道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受帝王召见次数最多的道教领袖。他所得到的优遇,在当时大大地超过了他的师父及其师兄弟们。从他的传道行迹中也可以窥测到,王玉阳在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的过程中,始终与金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与金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利用关系。虽然王玉阳的行道思想、教旨、理论存在避世、厌世、超世的成分,含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甚至吸引了当时上层阶级的向往和追求,其社会作用之大,显而易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玉阳的“契自然之妙、敛之于已”的修道主张,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全真道的教义,成为中国道教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整理和研究王玉阳在这一时期的传道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及道教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诚然,对起源于昆嵛山地区全真道的研究目前尚属起步阶段,而对全真教嵛山派的创始人王玉阳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限于学力,本文仅做初探,如能对此项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为笔者至盼。
注:本文所据资料《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祖师道行碑》《崇道诏书碑》《全真教祖碑》《玉虚观记》《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金莲正宗记》《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终南山灵虚观冲虚大师吕君墓志》《牟平县志》《宁海州志》《道家金石略》等。
(本文是作者1991年在中国道教全真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演讲论文,2004年6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后载《中国道教》2005年第5期)
附:王玉阳生平行道年谱
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金皇统三年)
“3月18日,母周氏梦丹霞被身而生”
金皇统八年(1147年),6岁
“无病死而复生,由是知人生死”。后于昆嵛山中遇一老者,授以道要,人妻之,不允,遂与母周氏皆从唐仙姑于昆嵛山学道。
金大定八年(1168年),27岁
陕西王重阳(名王嚞,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七真人师)来,玉阳请为弟子,得今名,与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同在昆嵛山烟霞洞随师学道,独获师传三十六正法,列为七真人之一。同年,母周氏亦随重阳修炼,赐号玄靖散人。
金大定九年(1169年)秋,28岁
重阳率四子(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西游,留玉阳居昆嵛山,同年与郝大通徙居铁槎山修炼(今荣成槎山)。在槎山云光洞九年,著《云光集》一部。
金大定23年(1183年),42岁
12月马钰逝,在莱阳为钰主葬。
金大定27年(1187年),46岁
金世宗召见,至燕京(北京),“僧徒怀嫉恨心”,以鸩酒饮之,见不可杀,世宗惊悦,遂悔怒而逐谗者。赐居修真观、天长观,延问修真养性,治国卫生之道,给三品俸,赐冠简紫衣。未几,恳求还山,帝赐钱二十万为道路费。至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遂结茅于圣水岩。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48岁
冬,世宗遣使来请,谓使者曰:“来之晚矣,圣上终期已到,顾不及得见。”明年正月三日进京,世宗崩已一日。章宗留为醮,是年还山。
金明昌二年(1191年),50岁
章宗征见于便殿,凡所应对,无不时中,章宗叹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先生之谓也!”
金明昌三年(1192年),51岁
帝赐《道藏》经一部,驿送玉虚观。
金承安丁己(1197年),56岁
章宗又征,以安车宣见于内殿,赐坐。问养生、教法、规仪、治国之道,赐紫衣,号体玄大师,命内侍传旨“先生(指王玉阳)处山林无积贮,从来礼仪物我为代出。”改崇福院为永寿观,又旨住持修真观,主掌教事。是年,奏请在陕西终南山建祖庭,立“灵虚观”,敕牒圣水岩为“玉虚观”。自此,祖庭及玉虚观建造始盛。
金承安戊午(1198年),57岁
秋,以母玄靖年90,求还山以侍,帝许之。
金泰和元年(1201年),60岁
诏设普天醮于亳州(在今安徽北部)太清宫,度民为道士。
金泰和三年(1203年),62岁
诏设普天醮于亳州太清宫,两次度民为道士千余人。
金泰和四年(1204年),63岁
母玄靖散人卒,终年96岁。
金泰和七年(1207年),66岁
居圣水岩玉虚观,元妃赐《道藏》一部(道藏,道家经典总名,5千余卷,分装4百余函)。泰和间,东牟沟头人孙彬,师玉阳于圣水,为玉阳法传高足,玉阳逝后,彬以道术高超被誉为“道冠东方”,著《玉阳内传》,今佚。
金大安元年(1209年),68岁
旨请居北京华阳观,主持教事。
金大安庚午(1210年),69岁
在蓟州玉田县(在河北东部邻接天津市)设醮(醮,古代祭礼,专指僧道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
金崇庆二年(1212年),71岁
敕赐圣水岩为“玉真观”。
金贞祐二年(1214年),73岁
重修玉虚观,立“玉虚观碑”。
金贞祐丙子(1215年),74岁
文登请居天宝观(在文登城),主持教事,命弟子扈庆真等重修东华宫。
金兴定元年(1217年),76岁
4月23日,谓其门人:“群仙约我去矣。”沐浴冠衣,拜上下四旁而逝(陈垣先生编《道家金石略》记“玉阳卒于兴定末年”,即1222年,81岁卒,待考)。
蒙古戊申(1248年)
元定宗贵由赠“玉阳资道体玄真人”。
元至元六年(1276年)
正月,元世祖忽必烈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
元至大三年(1310年)
二月,元武宗海山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