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红色文化  >>  《中共乳山地方史》  >>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节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中共牟海县委

2016-03-17 14:06:46

抗战伊始,牟海边区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37年12月,中共牟海临时工委成立,随后,海阳、牟平县委相继重建。1941年2月中共牟海县委员会的成立,使全县党的工作和抗战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境内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及上级有关抗战指示,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县委工作重点转移到大规模的反投降、反“扫荡”斗争上来。县委率领地方武装和全县人民配合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先后攻克了国民党投降派盘踞在崖子、海阳所、黄村、腾甲庄等地的据点。是年9月,牟海县全境解放。11月,日军发动对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反“扫荡”斗争,保护了人民群众安全,捍卫了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同时,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相继开展了大生产、拥军优属、减租减息、锄奸反特等运动,对壮大抗日根据地、激励抗日救国热情、打击困扰敌人、支援整个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年抗战,境内有3032人参加八路军,有1072名乳山优秀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乳山境内党组织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使自身得到不断壮大,至1945年底,全县党员总数发展到6965名,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334个基层党支部、1188个党小组。又经过整党整风锻炼,使全县党的组织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在组织上更加巩固,为胜利地领导全县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准备了条件。

一、牟海边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八一三”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成立并开赴抗日前线。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各阶层的爱国群众纷纷动员起来,积极开展抗战活动。

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被迫释放关押的大批政治犯。是年10月,出狱后的于克恭、宋竹庭回乡恢复和发展牟海边区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虽然“一一·四”暴动的失败给牟海边区党的组织和革命活动造成了损失,但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没有停止,党几年来在人民群众中播下的革命火种没有熄灭,潜在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与组织失掉联系的党员和革命群众迫切渴望党的组织领导。12月,中共牟海临时工委成立,宋竹庭任书记,于克恭、侯岳西、林慕堂任委员。随后,司马庄、夏村、海阳所、崖子、午极、孤山、黄疃等地的党组织首先得到恢复,党的工作出现了新局面。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1938年2月7日,宋竹庭、王亮、贺致平等人奇袭国民党育黎乡校①,缴获长短枪30余支,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五大队,宋竹庭任政委,于克恭接任临时工委书记。为适应当时斗争形势需要,胶东特委决定撤销牟海临时工委,于1938年5月在东林家村成立了中共牟(平)海(阳)福(山)栖(霞)中心县委,林慕堂任书记,滕景禄、滕振玉、侯岳西、徐一民等任委员,统一领导四县党员、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形势发展很快,及至秋末,各县分别成立县委的条件已经成熟,加上党组织发现林慕堂与国民党军官丁綍庭关系密切,且有经济问题,胶东特委遂撤销中心县委。是年8月,中共海阳县委于石村重建,刘仲益任书记,徐一民、孙世堂、李桂岩、宋廷臣等任委员,县委机关设在徐中夫(县委秘书)家里。10月,组建中共海阳三区区委。1939年1月,牟平县委于地口村成立,单京洲任书记。

1939年5月,中共东海地委成立,领导牟平、海阳、文登、荣成、威海四县一市的党组织,开创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其时,日寇占据着县城及几个重要据点,大大小小的国民党顽军则瓜分了余下的地盘。牟平、海阳两县县委在东海地委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各区区委,又在许多村庄里成立了群众抗日组织,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0年2月,日军对东海地区进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闻风弃枪逃跑,东海地委发动全区党员、群众,趁机起枪拉队伍,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壮大抗日武装。日军“扫荡”过后,东海地委组建起了千余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牟平、海阳两县也分别成立了自己的抗日武装队伍。“二次起义”后,东海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东海地区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日、伪、顽的全盘统治,变为敌、顽、我的三角斗争。在这种三角斗争中,敌、顽日渐失掉民心,走向灭亡,而我军日益得到群众拥护,发展壮大,走向胜利。至此,牟海边区党组织逐步恢复发展壮大起来,至1940年底,牟海边区所在的7个区,全部建立区党委,党员数量达到1533人。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敌、顽的统治日益减弱,出现了各界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

二、中共牟海县委成立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指出“党所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各级政权普遍实施‘三三制’的政权制度,即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政权中,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以利于团结各阶层群众,并保证共产党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

1941年起,各解放区相继开展了以贯彻“三三制”为主要内容的普选运动。2月8日,中共胶东区委鉴于“过去区乡界限因封建关系,划分不合理(如飞地等),或就河流、公路、铁路、敌人据点划分行政区域,限制工作,帮助敌人封锁自己”的现状,为使行政指挥灵便,决定“以纵横二十五至三十里,户口五千至六千户,六至八乡为原则划为一区;以纵横八十至一百二十里,六至十区为原则划为一县。”“旧有大县得划为两个以上之县,重新确定县名或名义上仍用行署”。根据上述精神,2月中旬,中共胶东区委副书记兼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王文②在下万口村主持召开会议,孔广弘、单京洲、孙传祝等人参加。会上传达了胶东区委关于在牟平、海阳之间划建一新县的决定。“将牟平县八区、九区、十区的全部和六区、七区的部分乡村,海阳县三区全部和二区部分乡村划为新县辖区”。并研究了筹建县委、行署的具体事宜。根据新县的区划范围,从牟平、海阳两县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定名为牟海县,辖7区52乡678个村。2月20日,在吕格庄村召开由各区乡30余人参加的党员代表会议,东海地委派林孟舒、刘善洲到会指导。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共牟海县委员会(对外称牟海抗日救国后方援助会),由孔广弘、单京洲、孙传祝、滕民生、邢光5人组成,孔广弘任书记。县委机构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民运部,共有机关工作人员23人。

牟海县委成立后,立即着手抗日民主政权的组建工作,按“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牟海行政公署,成立了县、区各界抗日救国会组织,组建了地方抗日武装——牟海县大队。随后各区和多数村庄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自卫团,各级职、农、青、妇、商、教抗日救国会也普遍建立,全民抗日的大好形势迅速形成。在反投降战斗中,县委组织地方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紧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全歼盘踞在境内的国民党投降派苗占魁、丁綍庭、秦毓堂部,解放了牟海县全境

为加强党的力量,壮大抗日队伍,中共牟海县委下大力抓好发展党员工作,结合对敌斗争,对那些阶级觉悟高,群众基础好,积极抗战的人士及时吸收进党的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在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中,首先是建立党的区委员会。1941年春,全县7个区均建立党的区委员会,区委员会由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组成,部分区委员会设副书记,区党的委员会成员由县委任命。同时,各区均设区公所、区中队和各群众团体。在建立区党委的同时,建立乡村党支部。中共牟海县委规定,凡是3名党员以上的乡成立党支部,3名党员以上的村设立分支部。是年底,全县共设乡、村党支(分支)部225个。各党支部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部分党支部设副书记。党支部成员由党员推选,上级党组织批准。1942年春,全县7个区分设为13个区1个镇。据1945年底统计,全县党员总数为6965人,党支部334个,党小组1188个。

在抗战期间,全县共产党员舍生忘死,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担负起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全县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共同抗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为打击敌人,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强战斗堡垒。


1937~1945年全县党员数量一览表

年 份

数量(人)
年 份
数量(人)
1937
81
1942
4006
1938
243
1943
4754
1939
740
1944
5831
1940
1533
1945
6965
1941
3081










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12月中共牟海临时工委成立后,广泛动员民众积极参加抗战。1938年春,工委委员侯岳西到南黄、冯家一带进行抗战宣传发动工作。4月30日,侯岳西在归仁村召开秘密会议,布置发动群众游行示威,宣传抗日。会议决定,游行分南北两路进行,归仁以南,由西浪暖村共产党员高世清、高崇岳率领,归仁以北,由侯岳西负责。5月2日拂晓,西浪暖、老鸦庄、洋村、生家埠(今属文登市)等村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0余人,在西浪暖村集合,由高世清、高崇岳带队开赴洋村。西浪暖村地主蔡济获悉后,立即向国民党军丁綍庭部报告。8时许,丁部一个连包围了洋村,与游行队伍发生冲突。游行队伍为避免伤亡,全部撤至该村地主于香九的小楼内,与丁部对峙。为团结抗日,高世清下楼与丁部交涉,被丁部打成重伤。高福义向楼下观察情况时被丁部开枪打死。最后,丁部冲进小楼,绑架了全部游行人员,押赴育黎南西屋据点。5月9日,丁綍庭将共产党员高世清、高崇岳、于文礼杀害。虽然这次声势较大的抗日宣传活动受到国民党丁綍庭部的镇压,但在广大民众心中点燃的抗日烈火已熊熊燃起。广大民众进一步了解了党的抗日主张,了解了全国的抗战形势,更加认清了国民党投降派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罪恶本质,坚决“不当亡国奴”,与投降派斗争,积极抗日成为广大民众的心声和行动。

发生在崖子三乡农民进行的抗丁斗争,就是在党的宣传影响下,广大民众动员起来奋力抗争取得胜利的。1938年威震胶东的雷神庙战斗后,胶东特委率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驻防崖子,地方工作也全面展开,贴标语,发传单,演活报剧,登台演讲,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民族仇恨心,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农民放下农具,成队地报名参军抗日,教师把抗日宣传单当成活页教材,发动学生在街头、在家中教唱抗日歌曲,到处是嘹亮的抗日歌声,国民党军政人员撤退时造成的“恐日病”和失败情绪一扫而光。广大民众不甘心再受奴役、当亡国奴。在“三军”离开崖子西去时,国民党顽军苗占魁部乘虚而入,苗匪为了扩大自己的队伍,与共产党作对,在凤凰崖、埠西头、崖河三乡四处发布告示,强令各乡按户抽丁,强迫拉夫当兵。此时,已觉悟了的崖子三乡广大农民,奋力起来进行斗争,利用“鸡毛信”的形式,进行秘密发动,坚决不当国民党兵,不当不抗日的罪人。在“鸡毛信”秘密联络下,崖子三乡3000多农民集合起队伍,摆开阵势,与苗占魁部斗争,终使苗匪征丁计划落空,夺得了抗丁斗争的胜利。

为扩大党的宣传,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共产党员孙传祝组织进步教师在白沙滩集日演出宣传抗日的小型话剧,为境内演出话剧之始。1939年3月,中共海阳县委成立了青年救国剧团,孙传祝任团长,在白沙滩一带20多个村庄进行抗战宣传,随后,牟平青年话剧团也在大崮头一带进行抗日宣传。中共牟海工委、牟海(乳山)县委,充分发挥各抗日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抗战宣传。农救会办农民夜校,妇救会办妇女识字班,青救会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儿童团组织用识字牌、演活报剧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提高群众觉悟,让群众了解全国抗日形势,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宣传文化工作者和教师学生,自编、自演、自唱文艺节目和歌曲,宣传抗战。当时在华东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的《儿童团团歌》,就是牟海境内中共宣传工作者左平创作的。为进一步宣传抗日,1940年,孙传祝首次将无声电影引入境内,在一些较大的村庄进行放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有关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情况。强大的抗日宣传阵势,鼓舞了民众,为夺取抗战胜利给予了巨大的舆论支持。

四、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中共牟海县委建立后,正值中共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指示”中要求:要广泛团结各方面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要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政权组织。按照“三三制”的要求,1941年3月7日,牟海县委在徐家村村召开了有共产党、群众团体和民主人士代表共121人参加的会议,成立牟海县参议会,同时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牟海行署。其中早期国民党员、著名农民运动组织者于寿堂先生被选为参议会驻会委员,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当时我党考虑对外用什么名称工作,这个名称必须有利于抗战,必须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而不能刺激国民党,不能挫伤杂牌军的抗日积极性,故牟海县委对外称“抗日救国后方援助会”。这个名称带有浓厚的统一战线色彩,除投降派外,其他各方都不会提出异议。同时政权机构不叫县政府而叫行政公署,这与国民党设在这个地区的政权形式不相抵触、不相排斥。

中共牟海县委还按照“指示”要求,组织动员社会各界一起抗战,先后成立了工、农、商、青、妇等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认真做好“争取中间力量”,“争取绅士名流学者”,“争取富农、中等资产阶级、中等商人”共同抗战的工作。是年10月,县委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专司统战工作。中共牟海县委还结合斗争形势,专门发出“加强统战工作,开展对敌斗争的指示信”,瓦解伪军,孤立和打击顽固派、投降派。1942年5月12日,秦毓堂部有12个士兵,在我党政策感召下,携带武器投诚,受到牟海行署通令嘉奖。1944年冬,县委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进行时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政策,动员伪军家属规劝亲人反正,杀敌立功,开展政治攻势,收到良好效果,不少伪军在亲人劝说下,弃暗投明,或弃枪回家务农。

“打倒秦王赵,扶持丁安苗”,是抗战初期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在牟海边区的体现。投降派秦毓堂部1939年属鲁苏战区游击第七纵队(原番号国民党山东保安第26旅),共2000余人,于腾甲庄、驾马沟一带驻扎。从抗日战争开始即与日寇勾结,积极反共,多次与日寇狼狈为奸共同进攻抗日根据地,屠杀人民群众,制造过骇人听闻的邢家事件、井子事件、十字街事件,参与制造马石山惨案,对这样一个认贼作父的顽固投降派只有坚决消灭,所以我八路军一举攻克了秦部据守的腾甲庄,歼其大部。王兴仁、赵廷璧也积极勾结日本,大肆反共,均受到我军的严厉惩罚。

丁綍庭,又名丁九龄,1920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专门部法科,同年投东北军,先后任连长、上校参谋处长、自卫团长等职,曾任哈尔滨警察学校庶务主任,1930年投宁夏马洪奎部任旅长,是年调北平任国民党第9军团41军117师师长,又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参议。抗战爆发后被解职返回家乡,后招兵买马,1938年拉起七八十人的队伍,自任司令,号称“军委别动总队第四十六游击支队”。不久队伍扩至千人,驻育黎一带。1940年3月19日,驻牟平城日、伪军200余人乘10辆汽车南下“扫荡”抢粮。为抵制日军占领地盘,丁綍庭获悉后,遂联络安廷庚、苗占魁部在社庄埋伏合击敌人。丁安排安、苗二部截断日、伪军归路,自己亲率军迎敌,该次战斗歼灭敌人十余名,日、伪军狼狈逃窜。其后丁綍庭部又在冯家、金牛山一带与来犯日军战斗,歼敌多名,使日军在冯家设据点及下乡抢粮的阴谋落空。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丁、安、苗各部抗日信心,瓦解其他投降派,我党适时提出了“打倒秦王赵,扶持丁安苗”的口号。但是丁綍庭、安廷赓、苗占魁反共本质难改,1941年春参加“抗八联军”,公开与八路军为敌,变成投降派③,多次杀害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样受到了人民的严惩。

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不断,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取土地,求得生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农村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打土豪,分田地”已不符合统一战线要求,但也决不能因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就忽视了广大农民的疾苦。如何解决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及时调整农村政策,在农村实施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政策的内容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农民必须交租交息,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但损失不大,与共产党形不成对立关系,大多能站到抗日一边;农民必须交租交息,但比原租息低,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负担,因此,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主体。减租减息政策十分符合当时的实际。1942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做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议》,牟海县委把开展这项运动作为统一战线的中心工作来抓,由于实行减租减息和提高雇工待遇,减轻了农民的地租与借贷利息的负担,广大农民拥护共产党的政策,踊跃参军参战支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牟海县委在斗争中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高举抗日大旗,有力地调动了各阶级、阶层、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与社会团体的抗日积极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推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法”。同年10月至1937年2月,境内先后取消区公所,相继改设乡农学校(简称乡校)。每校设校长、指导员、训育主任、军事教练、总务主任(兼文书)等职,皆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任。乡校除行使一区行政权力外,还兼对农民进行封建宗法教育,分期训练地主武装。从一等户(16亩地以上)开始,每户出一丁(年龄18至40岁),轮流到乡校接受训练,不愿受训者,可雇人代训。每期3至4个月,学员20至50人。1人自带1枪,枪支由村出钱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