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母爱文化

红色乳母

2016-03-30 08:53:05

红色乳母
  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妇女干部也不断增多。但是,艰苦的抗战环境,使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无法带养。为保证革命军人后代健康成长,1941年冬,胶东区成立了“胶东医院育儿所”。1942年4月至5月,该所转移到今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7月,该所改为“胶东育儿所”。9月,又迁至崖子镇田家村。育儿所孩子最多时300多人,分散在方圆近50公里范围的村庄里。
  当时,为了隐蔽,孩子随奶母分散在各村居住,称奶母是“妈妈”。无私朴实的乳山“妈妈”们,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孩子,用生命和鲜血保护着革命后代的健康成长。
 1942年11月,日寇对我胶东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在马石山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时,胶东育儿所的二三十个孩子被包围在马石山一带,育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奶母们提出的口号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人在孩子在。”
 在反“扫荡”中,奶母宫元花同育儿所的工作人员李玉华一起,抱着刚满周岁的福永在凤凰崖一带的山上勇敢地与敌周旋。冬天的山上冷得刺骨,宫元花把孩子包在自己的棉衣里,让孩子的脸紧贴着自己的胸口,与李玉华对面而坐,两位妈妈共同用身体温暖着孩子,从白天坚持到黑夜,又熬过漫长寒夜到天明。她们两个快冻僵了,而孩子在她们的怀抱里却安然无恙,甜甜地睡着。终于等到鬼子撤退,她们才带孩子回到田家村。
 1942年9月,东凤凰崖村姜明真的孩子刚满八个月,为了哺育子弟兵的孩子,她毅然给自己的孩子提前断了奶,从育儿所接过刚满两个月的福星。她说:“孩子的爹妈都在前方打鬼子,咱给他们哺养孩子也是为抗日尽点力。”不久,日寇“扫荡”时,她和婆婆带着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藏到山上。两个孩子,只要喂一个,另一个见了就要哭闹,为了避免哭闹暴露目标,她先让婆婆照顾着福星,却把自己仅10个月的孩子送到另一个山洞里。当她刚刚返回福星和婆婆藏身的山洞时,敌人就开始轰炸,她紧紧把福星护在怀里。在敌机轰炸的间隙,她清楚地听到自己孩子凄惨的哭声,婆婆心疼得硬要出去看看,为了福星,她忍痛劝阻婆婆:“妈,你千万别出去,你出去要是被搜山的鬼子发现了,不仅你自己遭到不幸,福星的性命也难保了。”婆婆只好噙着眼泪咬牙坚持着。直到鬼子撤走后,她和婆婆才赶紧跑去看自己的孩子。她用颤抖的手扒开山洞,抱出奄奄一息的孩子,看到孩子的手脚鲜血淋漓,嘴角边还往外流着鲜血,她的心都碎了!孩子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回家几天就不幸死去了…… 
    姜明真强忍着无限的悲痛,告诫自己:“这是敌人欠下的血债,为了福星,我决不能倒下去。”从此,她把全部的母爱倾注在福星身上,把福星喂养到三岁,将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交给了福星的父母。
 东凤凰崖村奶母初连英,1942年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小的孩子正在哺乳期。她听到有些女同志为了早日返回前线,把吃奶的孩子送到育儿所的消息时,主动到育儿所抱回一个叫“爱国”的孩子奶养。有人问她:“你的孩子那么小,断了奶行吗?”初连英说:“爱国的爹妈为了咱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舍得扔下亲骨肉,我给她们带带孩子,自己的孩子吃点苦算什么?”
 在当时,把心血倾注给孩子的何止是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奶母,即使那些年迈的老人也在尽着自己的一点力。东凤凰崖村奶母沙春梅抱了育儿所三个月的小春莲奶养,年迈的婆婆为了让儿媳专心带好孩子,起早贪黑把家务活全揽下了。春莲五岁时,前方的父母把她接走了,婆婆却因想念春莲而哭成了耳聋。刚强的乳山妈妈,日寇的铁蹄没有吓怕她们,反动派的枪炮没有吓怕她们,孩子们的离开却让她们流下了深情的泪水……
所有的育儿所妈妈,都省吃俭用,把有限的衣食生活品,用在了子弟兵的孩子身上,使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母爱,最好的照顾。
 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历史使命,移交给乳山县。当时在所的132名孩子,其亲生父母来领走时,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乳山妈妈,并以乳山妈妈为“真妈妈”。妈妈们惜别的泪水抹干了再流,流了再抹,场面感天动地。进所的孩子是“流动”的,10年间,有送来的,有接走的,累计住所孩子总数达1000多名。所有的孩子,即使在侵华日军残酷“扫荡”的颠沛流离中,也无一损失。当时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流行,而育儿所的所有的孩子,无一因病夭折。当时的军政领导人,说的最多的话是:奇迹!奇迹!乳山母亲,用母爱创造了人间奇迹!
 母爱圣地乳山的英雄母亲们,用无私的“大爱”在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种母爱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人民不会忘记她们,历史将永远铭记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