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民俗风情
生产贸易
2016-03-30 08:39:17
农业生产习俗
旧时,乳山境内居民重农轻商,有“南跑北奔,不如搂草拾粪”之说。崇尚勤劳耕作,节俭持家之风。种田靠天,不讲科学的习俗甚浓。一遇灾情,则祈求神灵。每年从阴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以天气之晴阴,预卜当年农业丰歉和人畜兴亡,谓一鸡(正月初一,下推)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籽十成。正月十一日为“庄稼会日”,家家户户用五谷杂粮做饭而食,以求丰年。逢旱,敲锣打鼓“讨雨”,央求“龙王”赐雨;遇到虫灾,则祭拜“蚂蚱神”,求其收虫免灾。田里尚未收割的庄稼,场上打下的粮食最讳估产;粮食入仓时,忌说“了”“完”字眼。在施肥上,既有“庄稼粪发”之论,又有早起拾粪之习。但只迷信粪肥,不相信化肥。20世纪40年代末认为化肥有毒,不愿使用。这些旧的生产习俗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0年代以后,传统的不讲科学的生产习俗渐被打破。合理密植代替了历史惯以稀植之俗;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改变了旧有的“一田不种二粮”的种什么吃什么的种植观念。化肥也得到农民的青睐,成为紧俏商品,用化肥跟种、追喂已成定俗。引水灌溉亦成为耕作的必有程序。80年代后,农民种田开始讲究经济效益,提高商品率。
渔业生产习俗
旧时,乳山境内沿海渔民在长期的海上劳作中,形成一套海规。习惯于把海上收获及生死之命,寄托于海神保佑。每年除夕之夜和正月二十三日,都要以丰盛之供品大礼供奉海神,曰“祭海”,祈海神保佑人口平安,渔虾丰收。正月二十五日为第一个“龙凤日”,渔民以此日风向卜测一年的收成。新船下坞要举行“祭船”仪式,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网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祈祷,求张网渔丰。春季第一次出海作业,要敲锣打鼓,焚香化纸,设祭庆祝,以求年内一帆风顺。第一次收获,要选最好的鱼虾,敬奉海神。渔船出海称“下河”,回港拢岸称“收山”,出海离岸的远近称“高矮”。渔船出海一般由老大、大橹、二橹、篙手、小艄等5人组成,老大即船长,不论辈分高低,出海期间具有绝对权威,船员必须绝对服从指挥。海上遇难,不管亲疏,要舍命搭救。平时,忌说“完”“翻”“扣”等字眼。船上就餐,忌筷子横放碗上,意为不吉(形似船遇风险桅杆横倒)。船上器皿不许扣放(形似船翻)。忌在船头上大、小便,以免亵渎神明。更忌妇女跨越船头、大橹、网具,意将带来灾祸等等。收获的海产品,只能凭运气随收随销。一遇风浪则抛锚祈祷神灵保佑。20世纪60年代始,捕捞工具渐趋机械化,捕捞观念开始转变,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出海作业,习惯于收听天气预报。渔汛到来之际,注意探测鱼群动向,主动驾船跟踪、截捕。作业范围由近海发展到远洋。收获的海产品,善析行情,该脱手的立即出卖,否则进行冰块暂存或盐卤、晒干,以待价好销售。80年代以后,渔民经济观念增强,善把收来的海产品,就地进行冰鲜、冷冻或深加工,以提高经济效益。旧有的海规、海忌虽不像过去那么看重,但一般海规、海忌还是因袭传承。
渔村户户挂国旗
乳山沿海一带,每到一个村,遥看旗阵舞风,鲜艳醒目。渔民们挂的是国旗,而且家家户户都挂。
小石口村是渔家挂国旗最早的地方,始于2000年前后。挂国旗由来于渔船上。渔民到公海捕鱼,船上要悬挂国旗。在公海上,国旗是渔民的护身符和保护伞。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渔民对中国渔民越来越尊重,渔民对国旗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回到家乡后仍恋恋不舍,不肯收旗。渔民捕亲虾时,省海洋与渔业厅要发给《捕捞亲虾特许证》,并配给一面题有“捕捞增殖虾”的标志旗,用于悬挂在船头,以备海上查验。渔民觉得只挂标志旗有点单调,就与国旗同挂。久而久之,在近海作业渔民也离不开国旗了。冬季渔闲时候,渔民就把国旗从船头移升到自己家的屋顶上。春节期间,大家换上新国旗,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昭示着国泰民安、富足康祥。就这样,从船上到家门,从节日到平时,渔民家家挂国旗的习俗就逐步形成了。
西黄岛村渔家原来有春节时挂大红灯笼的习惯,但不是挂在门旁或窗前,而是用长竹竿挑起来挂,以灯笼越高越好。后来看到小石口一带家家户户春节挂国旗,他们也就不挂灯笼,而改挂国旗了。再后来,不仅是在春节期间挂国旗,平日里天天都在挂。
商业贸易习俗
旧时,境内从事商业贸易的有坐商和行商之分。
坐商一般在城镇、集市设有店铺,店主称掌柜的,店员统称“伙计”或“站栏柜的”。店铺首次开业,要择吉日,放鞭炮,预祝买卖兴隆。店铺命名比较讲究,多采用吉祥、兴隆、信义等字样或能体现地方特点和经营特色的名字。店名的标识多种多样,多写在门匾上,亦有用木牌、铜牌制作挂于店铺门旁。店门之外,配挂各种招揽顾客的幌子,称“商幌”。有用实物为店招牌的:鞋店挂一双大鞋,帽店挂一顶精制的帽子。有用以实物形状特制成放大或缩小的商幌。还有以特殊标识做商幌,如:理发店门前挂红蓝布条相间的标识,饭店门前挂箩圈缀穗幌子,亦有用文字招牌为商幌的。
各商号都有自己的隐语进行交易,隐语用字多选用吉利字,一般由十个字组成,依次代表0~9个数码,如“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昌”这十个字中的“千百昌”标注在某件货物下,“站栏柜的”便知此货单价是2.79元。交易时,“站栏柜的”可根据掌柜授意的浮动价格,与顾客讨价还价。各商号的隐语保密,一旦泄密或人员更换,隐语亦须重新编制。1956年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集体商店取销商号、商幌和商业隐语,各商店门前只挂商店名称的牌子。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营、集体及私营、个体商店重视商幌招牌的应用,多选用霓虹灯制作的美观大方的文字广告招牌,店柜台也张贴了“顾客至上,童叟无欺”等类对联招幌。
行商是指小本经营的摊贩,旧时民间称“做小买卖的”,或形象地称为“挑八股绳的”(因肩挑两个货筐,每筐4股绳),他们除在集市摆摊经营外,还肩挑货担走村串乡,沿街叫卖。摊贩的商幌以吆喝和代声代替。一般贩卖粗货一类的靠自己吆喝叫卖;贩卖细货一类的,大都用代声,如卖日用百货的货郎摇货郎鼓儿,卖糖果的打手锣。70年代,走村串乡的商贩渐少。80年代起,个体商贩重新兴起赶集摆摊时,将花花绿绿的时装和其它商品挂起来,就是引人注目的商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