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乳山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它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剪纸不仅体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
剪纸艺术最早起源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到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象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的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也可为礼品做点缀只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以做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帖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质量。
剪纸的表现手法很多,重点归纳为单色和彩色两种。
单色剪纸分为:阳刻剪纸、阴刻剪纸。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剪后拼贴成图,或以白色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可细分为:初色类、套色类、拼色类、染色类。
乳山剪纸分为两大流派,大孤山一带的粗犷豪放,求神似不求形似;午极一带的精巧细腻,追求形神俱备。这方面,我有直观印象,从祖母的剪纸上看到了前者风格,从母亲的剪纸上看到了后者风格。
乳山剪纸从用于的事情上分,大致有婚庆类、寿庆类、节庆类和丰庆类的。
婚庆类。主要是用于装点结婚的新房。这类剪纸多有“红双喜”“鸳鸯图”“麒麟送子”“喜鹊闹梅”等,贴在新房的窗上、墙上、大镜子上,在美观中增添喜庆氛围。
庆寿类。主要是为了给老人祝寿。用蒸好的“大长岁”“大寿桃”等面食给老人当贺寿礼品,并剪有“百福百寿”“松鹤延年”等图案罩盖在礼品盒上。老人收到礼物后,把剪纸取出来,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
节庆类。主要是为了给节日增加热闹气氛。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候,剪成“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屈原问天”“嫦娥奔月”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古钱、万字等图案,贴在窗户上、门楣上、照壁上、室墙上、屏风上。
丰庆类。原意是庆贺农业丰收,但在实际应用上,不如说是在企盼丰收更确切。剪纸内容多为收成产品、兴旺景象、子孙满堂、风调雨顺等。其中常见的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莲花游鱼”“雨龙取水”及神话人物等。有的剪成条幅式,贴在家门的横楣上;有的剪成对联状,贴室内门框两边;那些方形的,贴在粮囤、梁柱、门楣、窗檐、神笼、水缸上,甚至牲口棚子、猪羊圈栏等地方也贴。
乳山剪纸从用于的地方上分,大致有图纸留样类、器具装饰类、窗花点缀类和仰棚美化类的。
图纸留样类。从前的妇女多从事刺绣,一是加工产品销往外地;二是刺绣衣服、兜肚、枕头、毛巾、鞋帽等自用。不论是外销或者自用,那些精美的刺绣图案,一代一代的妇女,都是用剪纸的方法留下了基样。刺绣时,会画的,照着剪纸图案画在刺绣布上;不擅长画的,照着剪纸的样子,剪裁清样,直接用清样铺在布上进行刺绣。
器具装饰类。人们或是图美观,或是图吉利,要把家用的纸笸箩、面缸子、点心盒、梳妆匣、针线盒子等,根据物件的用途,剪贴上花卉果蔬及各种小动物图案;在柜门、桌侧、毛筒、大镜子上,贴上“春色满园”“梅花报春”“喜鹊共舞”等剪纸图案。
窗花点缀类。因能看到的人多,所以这类剪纸相当讲究。从前是木窗,用白纸裱糊在窗棂上,家庭主妇多根据自己的喜爱,用红纸剪出祥禽瑞兽、花草鱼虫贴在窗户纸上。为了少遮挡光线,窗花剪纸修细玲珑。老年人房间的窗上多是剪些“松鹤寿万”题材的,新媳妇房间多是剪些“鸳鸯戏水”题材的,小孩子的房间多是剪些“娃娃抱鲤”题材的,待字闺女的房间多是剪些“织女牛郎”题材的。在美化了居室环境的同时,也起到了提示房间主人身份的作用。
仰棚美化类。以前民房房间里的天棚,多是用高粱秸扎架子,再用纸裱糊起来,叫扎仰棚。仰棚裱糊好了,就开始贴棚花。棚花分中间主花、周边衬花两大部分。主花多是正方形的,规格30——60厘米之间。图案有“龙凤呈祥”“四鹊闹梅”“凤凰牡丹”等。这种剪纸最复杂,既雄宏大气,又细腻清秀。仰棚四边及四角的衬花,也要与主花搭配好,追求温馨和谐的效果。后来兴起印刷的仰棚专用花纸,花纸上印有各种各样的美丽花纹,仰棚剪纸逐渐被取代。
由于乳山剪纸区域性强、艺术性高,并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史,以及大量的作品遗存。这对民间习俗、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具有可靠的史料性价值。同时,乳山剪纸也为研究不同时代的社会人文背景、民俗心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民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与修养具有积极意义。但人亡艺绝的现状令人堪忧是制约乳山剪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机器化水平不断提高,存世的剪纸艺术人越来越少,乳山剪纸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