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特色资源

“宁海绸”制作工艺

2016-02-18 09:10:15

丝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续至今已有过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威海是世界公认的柞蚕发源地之一,柞蚕缫丝织绸有过千年的历史,著名的“宁海绸”就产于乳山。
史称汉元帝永光四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絮。那牟山,就是指乳山、牟平、文登交界的地方。看来那时的人们,只会用蚕茧当棉花絮做被褥棉衣吧。到了晋代时候,当地人开始用柞茧缫丝织绸自用,之后织绸技术不断改进。到了明代,柞蚕缫丝织绸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副业。清代中期,乳山有了最早的织绸工厂——冯家村的“合成义”和“正顺昌”。看来宁海绸并不是那一家丝厂的产品商标,而是因乳山当时隶属宁海州而得名的。宁海绸的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丝绸类生产难以比拟的,这些生产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
宁海绸的制作工艺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解丝、蒸缩、剔丝、络丝、并丝、捻丝、整经上浆、穿综、引筘摇纡、织造、漂炼、后处理、图案设计、意匠、轧花板、纹板编排、穿目板、花机装造。
明代孙廷铨所著《山蚕说》中论宁海绸所用的蚕丝:“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虽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年而不败。”宁海绸以其质地柔软、穿着舒适、色泽自然、吸湿性强、热导率低、冬暖夏凉等特点著称于世,被列为胶东南山府绸、芝罘绸之首。民国初期,宁海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越来越高,乳山的织绸业日趋兴旺。在宁海绸的盛名影响下,乳山的白宣绸、生丝绸、20码绸等绸缎,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很大。当时最大的厂家有崖子的“和兴”、马石店的“大顺德”等。
1941年,牟海行署成立后,为了支援抗战,在崖子成立境内首家公营企业——奎丰丝绸厂,3年后改名为经纶丝绸厂。所产宁海绸,除留作军用外,其余的销往香港、南亚各国及欧美,换取抗战资金。1949年,崖子经纶丝绸厂先后迁至青岛、烟台。1953年烟台织绸厂又部分回迁崖子,重建经纶丝绸厂。可以说,乳山的宁海绸制作技术,在整个胶东半岛上开花结果。
宁海绸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可以在它上面发挥无穷的艺术妙味,将中国书法与绘画手绘在宁海绸制作的时装上,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宁海绸的自身特点与中国书画共冶一炉、流芳于世,而且它是交际中最佳的馈赠礼品。当时,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还将宁海绸赠送给国际友人增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