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乳山古今名人》之古代名人

2015-03-24 10:36:35

古代名人
(1840年以前)
 
勇将名臣
清徐州镇总兵 邢洛书
 
邢洛书生平(1767~1824年) 字范九,号龙图,乳山市夏村镇桑行埠村人。
少时家境殷富,父邢銮乐善好施,对其影响颇深。8岁即练武习文,十几岁即武艺超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武举,授地安门把总。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进士,被嘉庆皇帝钦点为蓝翎侍卫。后任淮安府都司、河标右营游击。
邢洛书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上司交章荐之,累升至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徐州镇总兵等职。为官时重视治理河务,防止水患。组织百姓疏河道,排积水,变水淹地为耕田,深得地方百姓拥戴。
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五日,病卒于位。棺归故里时,泣送者达万人。咸丰初年,御旨重修其墓。
 邢洛书勇擒和珅邢洛书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武举,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进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即位前就深恨大学士和珅专横的嘉庆皇帝,决定捕拿和珅。
当日,嘉庆皇帝将圣旨写毕,忖思:谁能担当擒拿这位当年植党营私、权倾朝野的奸臣之重任?便召定亲王绵恩商量此事。两人忖思良久,嘉庆皇帝突然一拍案头,曰:“此任非蓝翎侍卫邢洛书莫属也。”四年前,嘉庆刚即皇位时,夜查城门守备情况,东、南、西三门皆戒备松懈,三门把总无一人在岗,唯北门守备森严。当行至北城门下,险些被守门把总邢洛书误伤。自此,邢洛书深得嘉庆皇帝信任,被钦点为蓝翎侍卫。
初八日凌晨,定亲王绵恩召邢洛书至内宫接受捕拿和珅密令。拂晓,邢洛书率十几名侍卫来到乾清宫门外,待嘉庆皇帝到殡殿哭拜、上香,转回上书房之后,邢洛书率三名侍卫迅速闯入殡殿。
和珅见状,怒斥道:“你等怎敢如此无礼,擅闯大行皇帝殡殿。”邢洛书立即回道:“和珅不得无礼,有圣旨在此。”和珅预感到事情不妙,一边说:“和珅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一边乘机跳上供案想越窗而逃。邢洛书见此,一个箭步跃到窗下,一个扫堂腿朝案桌扫去,只听咔嚓一声,案桌四腿折断,和珅一头栽倒地下,众侍卫上前将其缚住。
这时邢洛书拿出圣旨念道:“和珅欺罔擅专,情罪重大,着即革职,锁交刑部严讯,钦此!”和珅还未从惊吓中清醒过来,已被侍卫牵拽而去。
当日,邢洛书又奉命来到和珅府上,查抄和珅家产,共查没其家财109号(种),其估价的26号(种),合银二亿二千三百八十九万余两(后据梁启超估算,全部家财折银八亿两,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十天后,嘉庆皇帝宣布罪状二十款,下令赐和珅死。
邢洛书因逮捕和珅有功,擢升二级侍卫,授武德骑尉,后累迁淮安府都司、河标右营游击、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徐州镇总兵等职。
  邢洛书墓 位于乳山市夏村镇桑行埠村北。墓葬为砖砌拱形上盖,上面复土,墓顶至地面1.5米。地下有3个墓室,中室葬邢洛书,东西两侧室葬其妻、妾。邢洛书墓室长3米,宽1.5米,深1.7米。1958年挖掘时,木棺内盛满液体(当时因未化验,疑有防腐作用),尸体完好无损,面部红润清晰,身着红袍衣,黑马褂,头戴官帽,项系朝珠(为玻璃制品),脚穿朝靴。尸身上盖缎被,下铺缎褥,头枕麝香枕(长40厘米,厚15厘米)。开棺4小时后,尸体腐烂。墓室内发现一高60厘米,宽25厘米小石碑(现无下落),载述邢洛书经历。
邢洛书墓碑碑文 邢公讳洛书,字范九,号龙图。先世安徽,迁文邑望岛村,后又迁海阳县(乳山市)桑行埠村。公赋性磊落,中式乾隆戊申武举,嘉庆丙辰进士,钦点蓝翎侍卫,历官漕标都司、河标右营游击、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江南徐州镇总兵。公性平,政绩著于河槽两务者居多,其善政不能枚举,详悉俱载在史馆。任徐叁载,僚属权和,兵民当戴。五十八殁于官署,士民近思,涕泣送之。咸丰三年又奉旨祀乡贤。生于乾隆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辰时,恶于道光四年八月十五日辰时。元配氏于、继配氏章俱。(此碑文由桑行埠村村民于年水于1958年抄录)
 
勇将名臣
元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 姜 房
 
姜房生平(1184~1240年) 字汉臣,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人。为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之后裔。
姜房年轻时,天资聪明果敢,见识非凡。姜尚壮年时,适逢金末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胶东沿海一带盗贼(倭寇)四起,盗贼聚集山林,“比猎人以充食”(将人当猎物追杀充饥比赛),乡民苦于匪患。姜房组织乡民,纠合义旅,抗击盗贼,冒锋镝数年,终于平定敌党,稳定了胶东局势。
其时,奉命在山东巡视政务的李全,闻听姜房忠勇仁义,特授其宁海州同知官职。后姜房因安抚百姓有方,地方大治,百姓富庶,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
“房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所辖军民倍颂其德”。姜房的政绩上报后,朝廷又加授其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
姜房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九月五日,病卒于位。
姜房病榻前教子 元宁海州刺史、万户总管姜房,在位十几年,抚治有方,倍受百姓崇戴。姜房生有九子: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敬、思忠、思问、思齐、思义,还生有六女(名无考)。平时他对子女要求严格,留心选择名师教育子女。
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秋,56岁的姜房病卧不起,病情日重,遂将子女叫至病榻前,告诫说:
我一平民,今有如此地位,可谓荣耀。静心思考,不是凭侥幸得到的,全靠先辈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回想一生,无愧于先祖。因此,我日夜努力不懈,尽心考虑怎样才能无愧于祖先。我对上勤政,对下恭谦,对家人慈祥,对朋友重情谊。居官行为端正,廉洁奉公,在位想到不在位。我毕生修身慎行,是继承先辈之德。你们承受着先辈的思想,倘若他日能够步入仕途,应按我的指教去做人,把兄弟当作自己,把朋友当作手足,假若抛弃他们,就等于毁掉自己。你们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百姓中的长者,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百姓中的幼者,若虐待他们就等于虐待自己的父亲和孩子。
说至此,姜房视其子女,子女们点头称是。姜房继续吃力地说:
你们应当以廉洁保持家族名声,以谨慎维护自己的形象,靠孝道来供奉先世,将清白留给子孙。现在我快要离开人世,你们如能做到这些,我就死而无憾了。为父的话,你们千万要记住。
姜房讲完,昏厥过去。未几而终。
姜房卒后,其长子思明、次子思聪分袭父职。他们在位时,依照父嘱,恪尽职守,百姓拥戴。思明袭封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兼胶、潍、莒、密、宁海等处总管万户;思聪袭封玉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刺史。三子思温,官至都总领。
姜房诗《观猎陪陈总戎晚过鹰嘴石》
盘空人马上崔嵬    鹰嘴山前特地来。
悬纛摇摇鸢沾沾    将军恰自北平回。
姜房墓 位于大孤山镇万户村南。墓葬顶部呈圆形,高出地面3米,墓室长2.5米,宽、深各1.5米,四壁为砖砌。墓前10米处有拱门,高约1.7米。墓前两侧立4个石人。墓葬西侧约20米处立有石碑,略述姜房生前经历。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姜房墓碑碑文(碑原存万户村南,汴梁毛翼撰) 嗣世而光昭祖考,没身而泽流子孙,此德义之可尊,人道之大备也。若夫上不能荣显其亲,下不能庆遗厥后,与草木而同腐,俾没世而无称,亦云鄙矣。其能有光先代垂裕后昆,则姜公其人也。公讳房,字汉臣,由远祖以来,为海滨望族,家谱散亡,不可世其次,意者其太公之苗裔乎。高祖以降,世有积德,善类滋多,匪易殚纪。公禀生明毅,识度不凡,乐易而爱人,质直而好义,乡党异其为人,咸推重之。年甫壮室,会金季大乱,阻山滨海之乡,盗贼尤炽,千万为群,啸聚林谷,比猎人以充食,居民苦之,不能自活。公有忧众之心,慨然以济物为己任,遂纠合土豪,率集义旅,冒患难、历艰危、被坚执锐者累年,竟以歼厥元凶,平其余党,一方之人赖公得存者,不可胜记。时少保相公李君,方以整顿山东为务,闻其忠义而嘉之,特授以本州同知之职;自斯厥后,积有勋效,累迁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公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朝廷体其能,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仍赐金符以宠之。公在官凡一十九年,庚子秋九月五日,以病卒于任,享年五十有六。邦人闻之,莫不为之恸。初公之病笃也,属其诸子而谕之曰:“乃翁起身白屋,一旦至此,不为不荣矣,静言思之,非偶然侥幸之所能致,皆赖我先人之馀庆也。是以夙夜孜孜,勉思无忝,奉上以勤,接下以恭,以慈祥遇家人,以恩谊待故旧,履正而奉公,居得而虑失,凡所以修身慎行死而后己者,庶几少答先德之万一也。若辈承祖先之帡幪,倘异日入官,宜以乃翁之心为心,视兄弟如一身,交游如四体,汝若轻易疏弃,是无故毁汝身伤汝体也。视民之老者犹汝之父,幼者犹汝之子,若妄肆喜怒,是无故挝汝父苦汝子也。又当以廉慎保尔家,以畏谨保尔身,以孝思奉先世,以清白贻子孙。今吾殆将不起,苟或及此,则吾死无恨矣。乃翁之言,可不念哉!”言讫,未几而终。公男九人:长曰思明,次曰思聪,又次曰思温、思恭、思敬、思忠、思问、思齐、思义,好择明师,使皆就学;女六人,俱适名家。嗣后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先少保之子也,念公之德,欲旌其代,遂表其长子,俾承总管之符节,次子俾袭本郡刺史之职。二人亦恪居官次,不坠家声,颇知细民之利病,且能委曲以事上官。李君尝褒赏之。辞让曰:“思明辈碌碌无似,误被吾君录用,使绍先考之业,每怀靡及,深用战兢。既失先意承志于其前,又虑弗克负荷于其后,今兹待罪下僚,傥获苟免,躬受赐多矣,尚何爵赏之敢承?”李君贤之,曰:“有子如此,姜公为不朽矣!”亦未始允其让。累迁其长子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次子至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一日昆弟相谓曰:“我猥承门阀,获践仕途,虽则云荣,于心终为不惬,何则?先人尚未改葬,无违之理,可谓阙然,为人之子,宁不愧于心乎?”于是率吁诸孤,蠲择吉日,以乙卯年二月甲申迁瘗于州治南鲁宋里,从先茔也。二人状公之行,求铭于余曰:“敢惟是先人窀穸之事,将托吾子以永其传,敢请!”余以文笔荒陋为愧,固辞,不可。考公之状,是宜为铭,至于生平细行末节,皆略而不书。铭曰:齐裔之姜,海邦其乡。世有积德,于今乃昌。猗欤使君!材器奇特。始大显闻,载歌先德。公遭世乱,事不避难。勇于除害,济众于安。公之莅官,思不出位。吏畏神明,民歌恺悌。俭以律己,宽而爱人。孝弟训子,慈祥睦亲。善始令终,德音是茂。碑于墓门,以诏厥后。
 
 勇将名臣
孝子司马  于仲保
 
于仲保生平 乳山市乳山寨镇司马庄人,为于广六世孙,秉性明毅,颇讲孝道。元元统元年(1333年),中进士,历官至兖州路军民总管,至正二年诏拜兵部司马。
于仲保省亲 虽爵位显达,于仲保却从不居官凌人,尤以崇尚孝道有名。兖州至家乡虽有千里之遥,仲保每隔几年必回家看望父老。每次回乡不坐轿子,不带随员,只带一仆人。
初任时首次省亲,经几日疲劳颠簸,来至棘子沟(后因于仲保省亲在此驾马而更名驾马沟)。仲保跳下马来,将马交与仆人,仆人误认为此村就是主人家乡于家庵(明天顺年间,村人为纪念仲保而更村名司马庄),接过缰绳问道:“大人,府上住在哪里?”仲保朝南一指:“在那里。”仆人朝南左看右望,不见村落,心中纳闷。仲保遂解释道:“吾故里于家庵在其南,翻过前面山岭再行七里即到。”说毕,同仆人一起沿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仆人疑惑地问道:“大人,此处距府上尚有七里之路,为何有马不骑,却徒步而行?”仲保笑答:“我今为官,岂能忘记前辈养育之恩。”仆人会意地点点头。
于仲保省亲之事,被乡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勇将名臣
“青天”知县  宫树德
 
宫树德生平(1762~1825年) 字务滋,号敏齐,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人。
少时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读书。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举。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选清平县训导。道光三年(1823年),任浙江嵊县知县。
上任时,嵊县害群之马猖獗,衙门积案达千余件,民怨沸腾。他日夜审理积案,5个月即查积案700余件,结400余案,“刁悍者为之敛迹”,被誉为“青天”知县。
 他力主革除邑人旧俗之弊,强调“禁止淫佚”,以促社会安宁。在任期间,“饬躬勤俭,居官尚着一旧袍”,常曰:“勤俭两字,我家祖训,讵一行作吏,顿改初服耶?”
道光五年病卒于任。嵊县士民念其功德,捐资置灵柩将其遗骸护送故里安葬。
宫树德巧断碾案 宫树德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举,道光三年被授浙江嵊县知县。上任时,衙门积案达千余件,民怨沸腾。宫树德夜审昼访,5个月即查积案700余件,结400余件。
嵊县西境山区有东西相邻的两个小村庄,两村之间有一小路相隔,路旁有一石碾,两村村民历代共用,从未对用碾发生争执。
道光元年,山洪暴发,洪水使两村间的小路变成了一条小溪,石碾被隔在小溪东面。西村村民用碾需涉水过溪,甚为不便,便要将石碾迁至溪西。东村人则不让西村人搬碾。两村人为此经常殴斗,险些闹出人命。
为此,西村首先具状告官。东村不服,亦讼状不断。两村村民为了打赢官司,各自从村民中收取银两贿赂县太爷。
宫树德查知本案缘由后,令主簿收下两村送来的银两。遂传令,县太爷将于仲秋节亲去两村审判此案。
  仲秋节到,待县太爷乘轿来至两村之间时,两村村民皆聚于小溪两岸。宫树德下轿,高声向村民宣道:“本官今来判碾案,无判词可宣,只赋打油诗一首,代作此案判词:
  东西两村世亲缘,碾盘碾砣两相伴。
  一条小溪启衅端,招致村民结仇怨。
  县令为官不清廉,收受你们贿赂钱。
  今用此款置一碾,一村一盘世代安。”
  宫树德宣毕将手一招,村头远处众石匠架运一盘新石碾缓缓而来,直运至与东岸石碾对称处。众村民见此情景,齐赞县令断案有方,功德贤明。
 
勇将名臣
“神君”知县   张 崧
 
张崧生平(1697~1758年) 字洛赤,号钟峰,乳山市午极镇泽上村人。
自幼聪明好学,“甫弱冠即岿然成立,文名甲东海”。清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翌年明通榜。后屡试不第,遂肆力于学。访文登于秋溟家中藏书数万卷,便寓居其家11年,将藏书研读殆尽。
雍正十一年,宁海知州张玠仰其才,聘其为瀛洲书院山长,所授弟子,多为名士。此期间先后有《眼学堂诗集》(一卷)、《山蚕谱》(二卷)、《向若新稿》(一卷)、《幼海风土辩证》(十四卷)、《旅食贤已录》(五卷)、《修志管见》等著作问世。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任河南滑县知县。上任伊始,遇邑人徭役沉重,他革除旧规,将徭役减少一半,原多收银两,悉还百姓,因而深得民心。后值江南赈灾,滑县碾谷万石,一日而集,张崧亲往运发。翌年又值滑县特大水灾,未及奏报,率先捐俸施粥,以延旦夕。待赈灾款下,又亲自筹划,并倡议劝捐,救济灾民。
乾隆二十三年勤卒于官。灵柩返里时,滑县士民设帐沿路相送至开州。
张崧殿试 张崧自幼好学,且过目不忘。20岁即文名大噪,清雍正四年(1726年),乡试举人。翌年春进京会试,顺利考中贡士。
未几,雍正皇帝主持殿试。张崧应试时,雍正皇帝先考其时务策一道,张崧对答如流,雍正皇帝忖思:这人刚入弱冠之年,还有点才气,不妨再试一下。“张崧,你都读过何书?”张崧脱口回答:“无书不读。”雍正皇帝听后大为不悦,怒斥道:“朕面试诸多有才应试者,未见夸此海口。你且下去,待朕明日再考,倘若回答不出,治你欺君之罪。”
张崧退下殿来,方知所言有失。无奈托人求见司礼太监,请求指点明日皇上策问如何考对。那太监叹口气道:
“念你弱冠之年,愿为你作一提示。依老臣所思,皇上明日所考,不会考你四书五经。三年前魏荔彤所辑《历算全书》,考生多未阅及,皇上据你今日所答,明日必选此书考你。我可借与你,拣其要者阅之。”
张崧速随老太监取到此书,回驿馆挑灯夜读,于翌晨日出,全书读完。早朝过后,雍正皇帝唤张崧复试,张崧仍对答如流。雍正皇帝叹曰:“竖子才气不浅,傲气太猖,朕免你一罪,回去吧!”才气横溢的张举人只因一句过头之言而金榜无名。
后经考官力奏,才被列为明通榜,授出缺学官。返乡后,张崧仍肆力于学,访文登于秋溟家藏万卷,自荐去其家任教十一年,乘隙将于家藏书翻阅殆尽。宁海知州张玠倾其才,聘其为瀛洲书院山长,所授弟子,多为名士。
晚年被授河南滑县知县,在任三年,勤卒于官。
张崧诗《岠嵎院题壁》
万石嵯峨处,深岩古洞开。
白云仍满眼,元鹤不重来。
客拂砖为砚,僧持叶作杯。
登临乘兴志,赋句愧无才。
张崧《山蚕谱序》 登莱山蚕,盖自古有之,特前此未知饲养之法,任其自生自育于林谷之中,故多收辄以为瑞。宋、元以来,其利渐兴,积至于今,人事益修,利赖日益,广立场畜蛾之方,纺绩织纴之具,踵事而增,功埒桑麻矣。顾不知者,每以《禹贡》之厌丝当之,先儒说部,名贤歌咏,往往谬误,目未亲睹,堇堇以传闻之辞,臆而书之,论多歧出,无足怪也。每思考其族类,以备一方物产之略,苦于固陋,迟迟未能。偶阅王阮亭《居易录言》,孙益都沚亭《颜山杂记》,记山蚕、琉璃窑、煤井、铁冶等,文笔奇峭,曲尽物性,急披而读之,则诸文咸在,独无所谓山蚕说者,益用耿耿于怀。后见周栎园《书影》节记载是文,信如阮亭所称,然犹憾其略也。诵读暇日,因其说而畅之,期于族类分明,使览者知有橡蚢之殊,厌柞之别,不至混淆而已,若云笺注虫鱼,贵于典古,则未遑也。乾隆十五年夏五元日。
张崧墓碑碑文(录自民国《牟平县志》) 先生讳崧,号钟峰,字洛赤,世居宁海泽上村。由廪生登雍正丙午科贤书。德行文学,师表一郡,为瀛州书院山长,门下多知名士,泮林自幼受业焉。授河南卫辉府滑县知县,抚字心劳,滑人称为神君,未三年,以勤卒于官。娶王孺人,夏村儒童廷楷公女,三岁而孤,稍长识大义,泣请于祖父,立堂兄士俊以奉父祀。及于归后,承两世欢,存没俱无间言。先生暨孺人俱以康熙乙亥年生,越乾隆戊寅年,先生卒于滑署。舁榇归里,葬东南茔。至壬辰年儒人卒,徙于兹阡,合窆焉。子三人:长启愚与泮林为同年友,次幼愚增广生员,次复愚太学生。孙九人:启愚出者四:在文邑廪生,先孺人殁,在华、在蓬、在都。幼愚出者一:在瀛。复愚出者四:在豫、在田、在涧、在阿。曾孙二人:诵芬在文出,发先在瀛出。乾隆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受业门生冷泮林沐手撰文。
 
勇将名臣
元武略将军 孙 琪
 
孙琪生平(1233~1291年) 字国璞,乳山市冯家镇汤后疃村人。
性孝友,体态雄健,膂力过人,精武功,善骑射。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身伤10多处,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
至元六年(1269年),率兵攻襄阳,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无挡。至元九年,襄阳水战,生擒南宋大将张总管。至元十年,元军围攻樊城,城上矢如雨注,全然不顾,竖云梯呼啸而上,遍身中矢如猬,幸未致命,仍带伤应敌,锐气不减,旋登城杀退守兵,首建奇功。
至元十四年,世祖亲授忠显校尉管军把总之职。至元十五年,授昭信校尉、承信校尉管军把总。至元十七年,授武略将军管军中千户,并赐以金符。至元二十六年,督军出征广南,所向披靡。
至元二十八年,抵韶州,战伤复发,正月十二日,卒于军中。孙琪从军近三十年,参加大小战役四十余次,负伤十余次,所得赏赐全部分给了部下,且与士卒同甘苦,为士卒拥戴。死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孙琪死于战场,原葬于卒地,元大德七年(1303年),其孙将尸骨迁回原籍葬于该墓地。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琪墓碑碑文(碑原存汤上村) 夫忠义之士,为国效力,奋不顾身,故能树功勋于当代,垂名节于后世。汉马援尝谓孟翼曰:“男儿当死于边陲,以马革裹尸远葬,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壮哉烈丈夫!兹性惟将军孙公有焉!公讳琪,字国璞,世居宁海南汤泉镇人。高曾以来,俱皆宦达,望重东牟,考讳宝,生值金衰,始隐德弗耀,妣鞠氏,继母张氏。公幼事父母以孝,友兄弟以睦,及壮,生姿雄伟,膂力过人,又善骑射,不事生产,慷慨有志节。初授谒里□□王令旨,充本投下打捕鹰房都总领,已有能称。至元六年,圣元起义兵,收服南宋,公喜曰:“此吾立功之秋也!”帅府授公百户之职,围困襄阳。七年,南寇来攻石山城,白刃交前,矢如雨注,时诸军新集,老将莫利其步趋,公独率众,首前陷阵,大破彼军。九年,宋救襄阳,公乘舟水战,生擒大将张总管,敌全军覆没。十年,攻打樊城,公乃竖立云梯,大呼直上,身矢如猬,而锐气不衰,旋复登城杀退敌众。襄樊既下,十一年,大军南渡松江,诸军南及广溪,处处相战,俱立殊勋,前后蒙赏金牌,不可胜纪。十四年,积功奏闻朝廷,敕授忠显校尉管军总把。十五年,复授昭信校尉,当年又授承信校尉管军总把,悬带银牌。十七年,钦授宣命武略将军中千户,圣恩兼赐锦弓,乃授辔以旌其功。时残宋既平,山寇逐年生发,动百十人,劫剽村落,行省以公勇而有谋,多令收捕,湖循等州,计平贼寨二十余处,戮犷猂之渠帅,释胁从之众人,慰巡残民,号令严肃,军无私焉。二十六年,加授武略将军管军中千户,换被金符,出征广南,甫达韶州。为缘金疮增发,牵带疾,二十八年正月十二日,卒于军中,寿五十有八。公临戎几三十年,大小四十余战,未尝败负,身着重伤十数,就阵生擒贼将熊飞等五人,所得赏赐,尽散于下,爱养士卒,与同甘苦,人乐为用,故所向有功。呜呼!公之忠勤,可谓至矣!虽古之名将,亦未多让!宜乎身沐恩荣,后嗣以享爵禄者。配夫人姜氏,有淑懿之行,元贞元年六月初十日,卒于内寝,享寿六十有六。继王氏。子男二,长曰玉,姜氏生也,次曰王圭,王氏生也。玉随公在军中,以勇猛善战,公卧病时,带领其众入广,至元二十年,钦授宣命忠显校尉,管军中千户,就被金符,毕承父职,惜乎秀而不实!当年六月十七日,遇疾而终,寿只四十有八。子男一人,曰贇,人材将略有祖考风,继袭其任。初公之父子卒于军中也,丧还故里,灌柩浅土,贇自镇守边陲。及十六年,常以大事未毕,念念有不安之意,于是告假还家,以大德七年五月十五日,迁坐于家宅之南,从先茔也。仍奉公之行状,踵门谒予,求鄙文以勒墓碑。义不可辞,乃摭其实而为之铭曰:惟兹孙氏,东牟其乡,世称令族,及公愈昌。公之为人,天资忠武,生值圣元,混一区宇。乘时奋力,提剑从戎,先登陷阵,屡建殊功。报国一心,老而弥壮,果死边陲,为烈丈夫。公之子玉,又从军中,英勇善战,有乃考风。名奏朝廷,庞恩甫授,命也奈何,惜乎不寿!门墙谁继,有孙曰贇,既勤王事,克孝先人。万里还乡,敬营窀穸,勒此碑铭,用传无既。
大德七年岁次癸卯五月己未朔十五日壬寅,□新州升乡寨巡检□□宣授忠显校尉宁海州管军中正千户孙男贇立石,本州儒学鞠孝恭撰,本镇王仲美篆额,姜天锡书丹,剋择提领高仁。
 
勇将名臣
清廉知府  冷泮林
 
冷泮林生平(1717~1783年) 字若万,号嵎谷,乳山市夏村镇冷家村人。
少时读书甚笃,青年时涉足教育,“教授生徒,远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
勤书法,工诗词,所作书文,时在胶东颇具影响。所著《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等留存至今。
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龙南知县。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变卖家私、山峦以资治理。逢荒遇歉,亲自出面招商外出筹粮。为防不测,又亲“冒雨越险奔郡守,求文下各县加护卫”,使粮及早运达。冷泮林善断案,“狱有难决,上宪多委任之,至则立为剖析”。注重教育,多次“捐俸修书院,置学田,延名师主讲席”。
在任多年,政绩卓著,曾获御赐“半朝銮驾”。晚年擢升知府,就职前,龙南人为其画像1幅,赠“万名衣”(众人签名的衣服)1件,以示感戴。(1987年2月,泮林后裔冷朝一将“万名衣”及画像捐赠县文物管理所)后因积劳成疾,赴任途中病发而卒。
一生居官清廉,囊橐萧然,龙南人敛资筹丧,才使其柩得归故里。
冷泮林《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 登州三面据海,所领州一县九,皆地辖海上,惟栖霞在山中不近海。然县西北艾山,实诸山之祖,脉所以界水之分流者也。艾山西北通黄之蹲犬,招远之阳邱,为大小沽河之源。经莱阳西境,至即墨合流入南海,此西一支也。北支合密、神、黑、石诸山为蓬莱支脉,水亦北流焉。东北水流洋丹河,直达福山之罘山入海。惟东南一支至三海山分脉,西达莱阳之望石山为昌水,南达海阳之嵩山为都水,东南达海阳之岠嵎为撅港,皆南流。东北一支由铎山至鹊山为宁海州水,如清阳、新安、沁水皆北流。东支则直至大昆嵛山,为文、宁界山,近北海。其南流大河,则宁海之黄垒,文登之送驾是也,自是而文山为文登,成山为荣成,山自西北而东南,水亦分界南北,盖山川之大势如此。沿革维何,汉县在登地者,凡十有三:黄、惤、陲、挺、卢乡、徐乡、牟平、东牟、不夜、观阳、昌阳、育犁、曲成是也。代有变置,至《隋志》惟存卢乡、观阳、昌阳、黄、牟平五县。而文登之名于是乎。始见文登,汉不夜地,北齐所置,而隋因之。《隋志》省挺入卢乡。至唐武德初,析观阳、廓定二县,未久亦省。贞观初又省卢乡,其地皆入昌阳改昌为莱,则后唐庄宗以国讳故也。登州属东莱郡,隋改为莱州,唐初为牟州,最后改名登州,州治牟平。至神龙四年,改黄为蓬莱,始徙治焉。今之黄,则先天中析蓬莱别置者也。境内有徐乡故城,又西南有蹲犬山,详《汉志》惤注下,知其地为与徐乡矣。《唐志》省曲成入掖,金时别置招远,即曲城故地。福山、栖霞始于伪齐,《元史》所谓:刘豫以登之两水镇置福山,杨疃镇置栖霞是也。栖霞在惤、黄、观阳、牟平之间。福山即腄地,以洋丹河之罘山徵之矣。宁海亦始于伪齐,初为军,金升为州,其地则汉之牟平、东牟、育犁也。金元时招远、莱阳属莱州,牟平、文登属宁海州,登州所属,惟蓬莱、黄、福山、栖霞四县。至明洪武九年,始合诸县皆属登州,而宁海亦省州,治牟平入焉。国朝因之,又析莱之东南境为海阳,文之东南为荣成。是为今之登州,领州一县九。云人物,则以史传为据。《后汉书》中水侯李忠,黄人;大司徒刘宠,牟平人。《三国志•吴书》首刘繇,次太史慈,慈亦黄人,繇则宠之从子也。《魏书》司空王基,曲成人,基所著有《东莱耆旧传》,见《隋经》籍志,惜其书不传。汉、魏以上人物不可考矣。《南北二史》、《新旧两唐书》及《五代史》,皆无人传者。《宋史》三人,孙思恭、王居卿、高敏皆蓬莱人。《元史》二人,姜惑、隋世昌与其父宝皆莱阳人,品格不逮汉魏诸贤也。惟明最盛,黄王时中,文登丛兰、福山郭宗皋、蓬莱戚继光。其位尊功隆者与言官,蓬莱有浦宏、陈鼎,莱阳有姜埰、姜垓,宏死于杖,埰与弟垓终老戍所,世所称贞毅先生者也。死节之臣,蓬莱张瑶,莱阳宋玫、左懋第、沈迅。左公与贞毅书有云:国亡二东无斩首沥血男子,一大憾事,后竟从容就义焉。他如大学士黄范复粹布政,福山孙遇知府、蓬莱周荣府尹、栖霞孙禄则附见他传中,亦称卓卓矣。登州地瘠民贫,山川皆祖恶,无明秀之气,以故风俗草野少文雅。然其人皆直朴,无他肠也。历观诸史,名德伟人虽不可多得,而奸回狙诈谗谄阿谀之臣,亦代无其人。采风问俗者,可不悉其梗概也哉。
 
文化名人
全真教嵛山派鼻祖 王玉阳
 
王玉阳生平(1142~1217年) 名处一,号玉阳,宁海东牟(现乳山市冯家一带)人。
其母孕时,夜梦红霞绕身,惊寤而生。玉阳儿时游戏山中,遇一老人,坐大石上,谓曰:“子异日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玉阳自幼丧父,性情怪异,喜欢诵读道学典籍。
金大定八年(1168年),遇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王重阳遂收其为弟子,赐名处一,号玉阳子,玉阳入道时,年方27岁。金大定八年二月底,王重阳为避开尘世的纷扰,特率马丹阳、谭初端、邱处机、王玉阳四弟子来到昆嵛山,开烟霞洞而居之,传授正法36卷。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砺石荆棘,采食山芝野果度日,苦心修炼9年,被称为“铁脚仙人”。 后下山西行传真布道,足迹遍及山东、江西、陕西、山西、北京等地,在中国北方产生极大影响。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金世宗皇帝下诏,令玉阳入宫觐见,玉阳奉诏进京为世宗皇帝讲道,凡所应对,无不时中。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玉阳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回山盘费。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玉阳遂在圣水岩结茅为庵, 行道修炼,收弟子三百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
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玉阳再辞,求还山。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并牒敕圣水庵为“玉虚观”。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献木”“献谷”“施财”,“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
泰和元年(1201年),章宗痛失幼子,恰逢此时元妃身怀六甲,章宗为乞求上天保佑生下皇子,特诏玉阳赴亳州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以酒祭神礼仪)。泰和二年(1202年)八月,元妃(李氏)生下一皇子。泰和三年(1203年),玉阳奉旨前往亳州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为皇子祈福。
玉阳居玉虚观二十余年,多次受帝王诏见。卒时,谓门人曰“群仙已我约矣。”,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为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确立全真教在全国道教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玉阳轶事 玉阳三击石。古时圣水观的水洞前有一大石,伸出数丈向下倾斜,因洞口窄,汲水不便,向上仰视,令人恐惧。众人商议,欲将巨石凿去。十多名道徒用錾子、大锤攻之数日,仅攻去百分之一,巨石岿然不动。玉阳看到笑曰:“汝等安能办此。”玉阳让道徒取来大锤,脱去道袍,绕巨石转了一圈,站立巨石旁,双脚站立,吐纳真气,运锤三击,声若雷霆,巨石咔嚓一声轰隆隆滚下山崖,洞口豁然开朗。众道徒惊得目瞪口呆。
开凿“玉阳洞”。金世宗年间,玉阳率众弟子择尼姑顶前悬崖处,开凿岩洞。众弟子不辞劳苦,挖洞不止,三月有余,仅掘进五尺。玉阳见弟子有动摇者,便谓众弟子曰:“内有金鸽一双,获得,可成仙矣。”众弟子听后,用力倍增,又挖掘月余,果于洞深八尺处,获金鸽一双。弟子大为惊叹。玉阳知是师傅重阳所为,扬手将一双金鸽抛于天空,鸽子在天空盘旋一会,长鸣数声,朝烟霞洞方向飞去。岩洞凿成后,玉阳在洞上方亲凿“玉阳洞天”四字,供弟子修炼。一日,玉阳欲试众弟子是否凝心修炼,随风化虎一只,张牙舞爪窜入洞内。众弟子对虎视而不见,依然习经修炼如故。玉阳见状,复还原形,笑曰:“弟子成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