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走进乳山  >>  名贵特产  >>  工业品类

乳山丝绸

2016-03-28 08:39:03

乳山是我国柞茧丝的发源地之一,境内纺织业以蚕丝缫织历史最为悠久,为著名的“宁海绸”产地。

缫丝,为乳山古老的传统产业。据史籍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今乳山、牟平、文登交界地带),有野蚕为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絮。可见,早在汉代乳山人就以野生柞茧制成丝棉。两千年来,山区农民多以养柞茧缫丝为副业。方法是用碱水煮茧、手工抽丝捻线。清同治8年(1869年),孙曰温在崖子村兴办太兴缫丝厂,资本30万元,从业人员120人,为当时境内最大的缫丝厂。20~30年代,乳山缫丝业已十分发达,缫丝厂和纩坊分布于40多个村庄。产品有药水丝、柞水丝和白漂丝,每处纩坊年缫丝1500~5000公斤不等,多在本地销售,少量销往烟台并出口日本。1943年,合作经营的缫丝合作社出现。到建国前夕,乳山共有缫丝厂、缫丝合作社35个,木纩1587支,社员2037人。1960年,经纶丝绸厂用立缫机取代木纩,开始了机械化缫丝。20世纪80年代,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工艺的改革,缫丝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85年,柞茧丝产量41.41吨,白厂丝产量145吨,主要产品有13/15D、19/21D、20/22D、25/27D、27/29D、40/44D等。此后,又开发出44/D筒装5A级高档生丝和真丝复合丝,分别填补了省内空白和国内空白。

乳山缫丝技术先进,产品质量连续7年保持山东省同行业第一。所产的柞茧丝、白厂丝和复合丝,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西欧、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织绸,为乳山古老的优势产业。在明代以前,乳山织绸多出自农家,手工抽丝,木机织绸,自织自用,产品称“山绸”。清嘉庆年间,冯家村出现了“合成义”“企顺昌”两家织绸厂,丝绸制品开始走上了商业开发之路。清朝末期,丝绸制品始有出口。1920年,境内织绸厂有7家,产品有20码绸、白宣绸、二宽绸、粗绸、生丝绸和宁海绸。在这些产品中,尤以马石店“大顺德”丝绸厂生产的“宁海绸”名气最大。宁海绸主要因其产地明清时隶属宁海州而得名,以质地柔软、穿着舒适、色泽自然大方而著称。明代孙廷铨所著《山蚕说》概其优点:“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虽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年而不败”。清朝末期,织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宁海绸以质量上乘被列为胶东南山府绸、芝罘绸之首。随着烟台开埠,宁海绸成为胶东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民国初期,宁海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越来越高,需求量急剧增大,织绸业日趋兴旺。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垄断茧源,封锁丝绸出口,境内缫丝作坊纷纷停产,织绸业迅速衰落。

1941年,牟海行署成立后,为了支援抗战,将崖子一带的小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境内首家公营企业奎丰丝绸厂,1944年更名经纶丝绸厂。几经变迁,20世纪70年代,乳山织绸企业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引进专用系列设备,生产桑茧丝交织品、柞丝交织品、人造丝交织品和合成丝交织品等四大类织绸产品。其间,宁海绸因海外订单的减少,出口量下降而生产减少,甚至一度停产。80年代,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乳山织绸不断研发出L5043捻线绸、L5051柞丝绸、909交织绸等宁海绸系列产品,当年即进入国际市场。90年代后,所产宁海绸系列产品柞丝绸、捻线绸、真丝绸销往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的抢手货。

作为乳山缫丝、织绸这一传统产业的继承者,乳山海润丝业有限公司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丝绸及相关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公司拥有自己的养蚕基地,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德国苏拉公司生产的国际先进水平高倍捻丝机,主导产品“梅花”牌LB白厂丝曾获省优部优称号,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被日本客户誉为“中国第一”。该公司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格最多、最全的企业,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超细纤度丝的厂家,平均质量达到4A85以上。新开发的“华一”牌高倍捻线丝,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出口西欧各国,深受国外客户的欢迎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