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娱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建资源  >>  地方文献  >>  走进乳山  >>  民俗 风情  >>  文化娱乐

乳山大秧歌

2016-03-25 09:03:19

乳山大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海阳大秧歌“同宗同族”,均负盛名。海阳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

秧歌起源,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秧歌与插秧等农事有关,后来融入了抗洪、战争等诸多元素。秧歌是发展的,现代秧歌冠名“大”与“小”,不能以起源早晚为依据。

秧歌流派分类上,林林总总,很难用统一标准界定。代代秧歌艺人兼容并蓄、逐步丰满,完善了地域风格。

乳山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乳山传统的大秧歌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前面是执事部分。领舞人穿着大戏袍,戴着长胡须,左手擎着平顶伞,右手拿着马尾甩子,用甩子的不同变化来指挥队伍。领舞人以前叫“药大夫”,因他打的伞,伞沿垂悬着一些彩色布条,布条上写着各种中药名,有祛病祈安之意。他负责点报节目、活跃气氛、指挥队员们行进或起舞。他往往要现场即兴编唱歌词,唱些吉祥如意、祝福发财的话,以表示对所到之地的祝贺。他要庄谐适宜、稳健得体、扮相威严,其自身的舞蹈动作也很出色。好的领舞人多会些武术,八卦掌、少林拳、螳螂拳等招式,并将其引入舞蹈动作中去。配合领舞人的有香盘、彩旗、大锣、大鼓、大钹、小钹、堂锣等。像古代官宦上街一样,有打旗的,有鸣锣的,造势开道。所不同的是,官宦是为了让人避开,秧歌是为了让人聚来。

中间是舞队部分。紧贴领舞人身后的是舞鞭组,舞动鞭子或彩竹。鞭舞也叫霸王鞭舞,相传楚霸王每打一次胜仗,都要在马上舞动马鞭欢庆,士兵们也折下树枝,学着霸王的样子欢舞。那振奋激昂、高亢雄壮的场面,吸引了老百姓,老百姓也纷纷效仿,逐步形成了这种舞蹈。鞭舞的道具是马鞭子,舞者按套路挥鞭舞动、变化队形。也有些地方使用的道具是彩色竹竿里面装上铜钱,挥舞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紧随舞鞭组之后的是花鼓组,以舞动和敲打花鼓为主。花鼓组由青壮年男子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他们武生扮相,讲究阳刚之势、健美之态。表演时,双臂挥舞,同时用右手拿鼓槌,按节拍击打腰间的花鼓,并按规定动作左右穿插,前后跳跃,真是龙腾虎跃,气吞山河。紧随花鼓组之后的是女子彩扇组,舞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各组人数也可以增加,二三十人甚至百八十人,随其村子大小而定。各组合的舞步主要是走三步、踏一步,并且相邻的两纵队中相邻的两个舞伴,要不停地交叉换位,叫“三步一隔”。

后面是自由舞部分。根据各村人才不同,往往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其它艺术形式。有趣的是,双人舞有固定的人物名称和表演套路,但唱词却在不断地变化着。搭档组合有:锢漏匠和王大娘、老头子和老婆子、丑婆子和傻小子、相公和媳妇、货郎和翠花等。内容多是打情骂俏、插科打诨,力求诙谐有趣。多人舞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双人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这样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

举几个双人舞的例子:锢漏匠和王大娘,故事原框架是说玉帝有个女儿,名字叫旱魃,她私自下凡,附体王大娘。锢漏匠是南天门土地老爷的化身,他受玉帝指派到凡间捉拿旱魃。秧歌表现二人相遇后机智周旋和戏逗打闹的情节。丑婆子和傻小子,纯粹是为了滑稽风趣而耍活宝。表演者要根据现场气氛装疯卖傻、忸怩装嗔、取悦观众,以能让人发笑为主要目的。货郎和翠花,是说乡间货郎到村送货,村里姑娘翠花来选货,二人既谈货论价,又互相爱慕,表现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

其它形式还有跑旱船、耍龙灯、骑黑驴、踩高跷、舞狮子、唐僧师徒取经、猪八戒背媳妇等,也经常出现在大秧歌队伍中。

乳山大秧歌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兼有竹、管、弦等乐器。伴奏乐谱有《快走阵》和《慢走阵》两种,唱腔有《花鼓调》《跑四川调》《大夫调》《货郎调》及一些民间小调等。

乳山大秧歌现时有所改革,前面的执事部分现多以彩车代替,彩车载着锣鼓开道;中间舞队部分中的鞭舞现已很少见,花鼓和彩扇居多;后面自由舞部分中的一些套路还在,内容在变革,以宣传移风易俗题材为多。乳山大秧歌这古老的“街舞”,裹挟浓郁的时代气息,散发出新的魅力。

乳山秧歌风格的分界线很明显,这在全国县域里是极其罕见的。乳山河以西,与海阳大秧歌同根同源,称之为乳山大秧歌;乳山河以东,则保持了小秧歌元素。明清以来,高跷、地蹦、舞龙、舞狮、旱船、花车、赶脚、打杈、花棍、採茶、龙灯、荷花灯、跑黑驴、小放牛、伞鼓舞、花鞭鼓、虎牛斗、独竿桥、撮擂子、摇葫芦、渔夫与樵夫、货郎与翠花、锢漏匠和王大娘、丑婆子和傻小子、唐僧师徒取经、猪八戒背媳妇、姜老背姜婆、大头和尚嬉柳翠等秧歌艺术形式,在乳山都出现过,“一村一品”耍小场、单项独立地演出,称之为乳山小秧歌。夏西火龙秧歌是典型创新的小秧歌形式。

夏西村火龙秧歌,一条龙为一组。龙头很大,能喷火焰。龙身九节,每节80~90厘米,节箱内有蜡烛。节与节之间,有1.5~2.0米的绳索相联,龙尾修长,很有韵律,整个龙长28~30米。所有部位,都是用杆子擎着舞动的。前面有一位擎珠人,是领舞者,用龙珠引领全龙舞动。长长的“龙衣”,红底黄鳞,鲜艳无比。一条龙舞蹈起来,至少要16人高度协调才能完成。喷火的时候,是擎珠人和龙首舞者配合完成的。喷火绝技是夏西人祖传的。夏西火龙,单条起舞,就足让人震撼的了,如果是“二龙戏珠”“五龙拜月”“九龙朝阳”,可以想像是何等大气、何等壮观、何等热闹。